“西華大學好啊!我們都感謝西華大學!”
“雷書記,我們聽你的!你說怎么干,我們就怎么干!”
離開水堰口村已經三月有余,鄉親們親切的話語還縈繞在雷云中耳邊。擔任整整兩年水堰口村駐村第一書記,雷云中深入田間地頭問需解難、在群眾身邊用心服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干勁十足,獲得當地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我就是顆種子,在人民這片土地上生根開花。”雷云中說。
人物名片:雷云中,西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工辦主任,于2021年7月-2023年7月任南充市嘉陵區龍蟠鎮水堰口村第一書記。獲評“全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稱號,帶領幫扶村榮獲“四川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優秀村”“南充市鄉村振興示范村”“嘉陵區鄉村振興示范村”“優秀駐村工作隊”“鄉村振興先進集體”等榮譽。
積極響應號召 有幸加入鄉村振興事業
山村道路寬闊通暢、基礎設施有效改善、特色產業發展興旺、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進入深秋,水堰口村一派鄉村振興好“豐”景。
南充市嘉陵區龍蟠鎮水堰口村是西華大學鄉村振興定點幫扶村。時間回到兩年前,2021年6月,學校在全校范圍內推選駐村干部,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幫扶工作。當時,正帶領學生開展“三下鄉”活動的雷云中立即報了名,“我在讀書時心里就有一顆奔赴基層的種子,這次機會我不能放過。”他說。
實現抱負的路上最難以割舍的就是家人,彼時的雷云中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我有兩個孩子,一個三歲剛報名幼兒園,另一個才六個月,感覺還沒抱過幾次。”雷云中說,“照顧家人的重擔會壓在妻子一個人身上,我很擔心。但幸運的是,她十分尊重我的想法,甚至告訴我‘不怕萬人阻擋,就怕自己放棄,放心大膽去干,要干就干出個樣子來’。”
雷云中與村干部們在一起
家人的信任與支持給了雷云中莫大的信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雷云中在出發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深入學習黨中央、省委省政府關于鄉村振興的文件政策,積極向優秀駐村干部學習取經,不斷提醒自己要“邊學邊干邊總結”。“我想成為一名什么樣的第一書記?我能做到什么樣?我不斷給自己做心理建設,預想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告訴自己要積極樂觀面對接下來所有的未知情況。”雷云中說。
從接到通知到出發,總共只有七天時間。7月,雷云中告別家人,以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和學校選派的另一名幫扶隊員牟志強來到了水堰口村。站在水堰口村泥濘的路面上,鼻腔里滿是土壤的清新,樹上蟬鳴不絕、荷塘魚兒嬉戲,遠離城市的喧囂,雷云中內心既有初到的忐忑,也有成為鄉村振興事業一分子的激動,“鄉村振興第一階段,我和牟志強是學校派駐水堰口村的第一批幫扶干部,是來打基礎、打前鋒的,陌生的環境、沉甸甸的責任,于我們而言,都是挑戰。”
為群眾辦實事 讓村子的夜空亮起來
鄉村振興如何推動?水堰口村應該怎樣發展?鄉親們的急難愁盼有哪些?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為了迅速掌握群眾訴求,剛到任的雷云中立即制定了“三步走”工作方法。第一步是與村兩委干部們逐一交心談心,增進互相了解;第二步是請教前任支書和村長,摸清村史情況,掌握基層治理的重難點;第三步是制定村民小組名冊,兩個月內走遍居住在村的每一戶,一個月內電話或者微信聯系在外務工的家庭,傾聽他們的心聲,記錄他們的訴求。就這樣,雷云中和隊員們每天開展走訪調研,迅速掌握基本民情和村民的實際需求。
“水堰口村位置比較偏遠,村里除了村委會前面有兩盞路燈,其余地方都是黑乎乎的,很多村民晚上回家都要摸黑。”在了解到村民們的路燈需求后,雷云中和隊員一拍即合,決心要為村里安裝路燈。他們的想法得到了西華大學和嘉陵區政府的大力支持,“讓水堰口村的夜晚亮起來”成了那段時間雷云中心里最重要的牽掛。
走訪群眾
“整個水堰口村占地4.35萬平方千米,有600多戶人家。安多少盞路燈、安在哪里最為妥當,都要一一考慮。”雷云中、牟志強等駐村干部,拿著地圖,一步一個腳印丈量村落,尋找最合適的安燈地點。村莊面積較大,考慮到居住人員密度和交通所需,路燈安裝前期依據三個原則:先稀后密,在農戶聚居的地方,在交通主要路口分叉處。終于,在眾人的努力下,一盞盞路燈運進了水堰口村。
安裝路燈時,興奮的村民都跑出來圍觀。雷云中說:“大家當時都特別高興,嘴里還喊著‘哇!西華大學來給我們安路燈了!’”安裝工作將持續五年,截至現在,村里已經安裝了145盞路燈。“以前黑燈瞎火的,晚上看不到一個人,現在還可以看見三五成群的村民在路燈下閑聊。”說到變化,雷云中語氣里滿是自豪,他曾向村民承諾,這些路燈可以照亮他們子女回家的路。現在,村里一片光亮,他做到了。
除此之外,雷云中所在的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一起,零距離聽群眾的酸甜苦辣,面對面解群眾的急難愁盼,認真研判情況,制定工作方案,確定人人有事做、件件有回應。兩年時間里,雷云中參與制定并落實了93戶脫貧戶的結對子幫扶方案、設立了西華大學——水堰口村學生獎學金、新修了3公里公路、新建了13處分類垃圾池、修繕了2處集中供水點、治理了撂荒土地800余畝、捐贈了60噸化肥……值得一提的是,設立獎學金的舉措一出,立即受到村民的熱情支持,“他們都說,感謝西華大學,還要讓家里的娃都考上西華大學。”雷云中說。
村民領取西華大學捐贈的雞苗
滿足精神需求 舉辦首屆文藝晚會
“我最開心的事,是為水堰口村修建了文化廣場,并舉辦了首屆鄉村振興文藝晚會。”雷云中認為,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靈魂,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精神富足是生活富足的核心。但是,要辦一場晚會談何容易。最主要的問題,在哪里辦?
經過走訪調研,雷云中得知村里有一個閑置的曬壩,適合用作文化廣場,但由于年久失修,曬壩已經被附近村民占用。雷云中就地開展群眾大會,詢問大家的意見,話剛問出口,“我同意!”“我支持!”大部分群眾的呼聲更加堅定了他的想法。為了安撫幾家持反對意見的農戶,雷云中多次走訪做思想工作,解釋修建文化廣場的好處。大家一聽,也都想通了,“雷書記,我們支持你!”被村民的熱情感染,他立即請人做好廣場的規劃設計。
舉辦水堰口村首屆鄉村振興文藝晚會后的合影
說干就干,曬壩有540平方米,周邊雜草叢生,為了節約修建成本,村民們踴躍參與自建,幫著清雜草、鋪水泥,做修建的大小事。雷云中感慨:“那個時候,我才真正感覺到自己是‘第一書記’,大家都真心愿意跟著我一起把這件事情做好。”
最終,水堰口村首屆鄉村振興文藝晚會在新落成的村文化廣場成功舉行。現場500余人共同觀看演出,雷云中深情獻唱《共產黨員好比種子》,村民也大膽上臺表演,展示自己唱歌、跳舞的才藝,現場氣氛熱鬧非凡。曾經沉睡的角落被喚醒,原本寂靜的村莊一片熱鬧光景。
積極對接企業 促動鄉村產業興旺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雷云中來到水堰口村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產業振興。兩年間,駐村隊員們堅持精準發力,立足水堰口村的特色資源發展產業。
在思考如何提升致富產業時,雷云中說:“我們之前容易走到一個誤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就只盯著農戶家里面看,不知道企業到村子的有機結合也需要鞏固發展。這些公司要是垮掉了,村民的租金收入就沒了,務工的工錢也沒了,土地就荒蕪了。所以要讓企業和農民實現雙贏,既要讓企業賺到錢,也要保證企業能給村民們發工錢。”
介紹村里的特色產業
通過“西華大學+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作模式,學校為水堰口村的“科技興農”提供技術支持,“生態高粱”特色項目是其中一個縮影。在南充市嘉陵區龍蟠鎮水堰口村的一片地里,紅彤彤的高粱穗格外顯眼,這是西華大學與嘉陵區龍蟠鎮共建的水堰口村釀酒專用高粱生態種植示范基地。“西華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關統偉教授團隊通過改良土壤、改優種植管理的模式,提高了畝產的數量和質量。”雷云中介紹道。
截至目前,水堰口村引進2家農業公司、發展5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和1家家庭農場,流轉全村土地,確保土地不撂荒和糧食安全,積極發展集體經濟,為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近15萬元。“我們能力有限。只要村民們能每年都比去年富裕一點,那努力就是有價值的。”雷云中說。
為了感激西華大學的幫扶,2022年5月底,水堰口村引進的第一批圓帥南瓜豐收后,8個村組的600多戶、1701名父老鄉親自發組織采摘大約2000斤南瓜,當天運送到了西華供師生免費品嘗。村民李榮海說:“這是我們老百姓的一點心意,感謝西華對我們的幫助。”“這是村里種植南瓜以來成熟的第一批,純天然無公害,村民們就想用這樣的好東西回饋西華這么多年的幫扶。”雷云中說。
堅守初心不動搖 建好村莊造福百姓
說到這兩年駐村生活的心態變化,雷云中感嘆道:“之前‘教好一名學生,幸福一個家庭’是我的工作理念,但自從當了第一書記,我的工作理念就變成了‘建好一個村莊,造福一方百姓’。因為百姓生活在一個舒適的環境里,能夠老有所樂、老有所依。在我閑逛村子的時候,老百姓看到我,都會露出信任的眼神,讓我找到了做這件事的價值。”
兩年的駐村生活,改變的不只有雷云中。在與水堰口村領導班子的不斷磨合中,雷云中讓他們的工作模式有了新的轉變,他帶來了新的工作方式——每周一上午九點開工作例會并做好工作記錄。起初,村領導很不理解這個做法,雷云中解釋說:“我們是一個團隊,有什么事情要及時溝通。每人輪流總結上周工作內容、進展,規劃下一周要做的工作。”大家一起討論問題,就形成了一種工作機制,并且沿用至今。“針對首問責任制,起初大家都一頭霧水,后來發現這樣的溝通與合作會加強大家的配合,工作起來會更有干勁。”他說。
帶領學生團隊一起下田去插秧
回憶起興趣愛好,雷云中說:“當時把全部的激情都投入到工作中了,滿心都是村里的大小事,根本沒有想著娛樂。唯一算娛樂的,那就是拍視頻。”到村子半年后,他開通了視頻號,取名為“云中的駐村生活”。在其他駐村隊員的配合下,拍攝記錄工作過程。“這種方式記錄著我的工作,讓我后面做事情也更加順利,也讓大家看到我陽光、自信的一面。”
帶領村干部們一起上臺領獎
時光如流,歲月如梭。回望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一幕幕熟悉的場景、一處處可喜的變化、一個個信任的眼神……投身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雷云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收獲了幸福源泉,更改變了600戶、1701人的水堰口村,真正做到鄉村變美了、農業變強了、村民致富了。
兩年駐村時光,讓身為“80后”的雷云中有了白發,“兩年多來,我把心血和汗水、智慧和力量、激情和干勁都傾注到水堰口村鄉村振興事業中去,用腳步丈量水堰口村的山山水水,用真情感悟水堰口村的百家燈火。雖然飽嘗艱辛、浸潤汗水,但無比驕傲、無比自豪、無比幸福。”雷云中說,“如今,我結束了駐村工作,但我的心一直牽掛著那里。水堰口村雖然不是我地理意義上的故鄉,但卻是我精神世界中的家園,是人生旅途中恒久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