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說:“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把教育作為終身奮斗的事業,把教育和引導學生作為專職工作。” 他說:“現在這個社會,‘學生只能是學生,老師必然是老師’這樣的觀念需要修正!有些方面或許學生做得更深入。” 他說:“對待學生,老師不能高高在上,大家應該是朋友,不能讓學生覺得你高不可攀。” 他,就是四川省教學名師、交通與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孫仁云教授。無論是在課堂上、實驗室,還是在教育管理中,孫仁云教授始終認為教育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引導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讓同學們延伸性地學習,以點滴不斷積累,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使獲得的知識富有生命力,并能夠體現學以致用,創造價值。 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孫教授認為,大學教育不同于中學教育,簡單的知識灌輸遠遠不夠,應該在培養的過程中加強引導,激活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潛力,課堂教學的東西是基礎。他認為,同學們除了課堂上認真學習之外,還應該在課堂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興趣愛好挖掘更大的潛能,獲取更加廣泛的知識,訓練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孫教授認為,“沒有差生,只存在有差異的學生!對待學生應該一視同仁,并嚴格要求,嚴格要求學生也是一種責任。” “當老師一定要有責任心,備課尤其重要!”孫教授說道。他深知學生喜歡輕松的課堂環境,因此在課堂上常常營造討論、啟發的氛圍,讓同學們主動獲取知識。在布置課外作業上,孫教授與眾不同,他常常會結合課程內容給出題目,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后討論,并在后續的課堂上讓同學們做解答。這樣的方式效果很好,同學們的協作能力、探索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能得到有效訓練。 孫教授的科研碩果累累:近年來在國內核心期刊、國外期刊和高級別國際會議學術會議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或承擔多項省科技廳、教育廳、國家863及橫向科研項目,實用新型專利一項…… “科研對我的授課幫助很大!科研經驗和獲取的新知識不僅讓我在上課時更有底氣,也讓我的授課內容更加豐富,讓同學們聽起來感覺更實在,從中獲得更多實際的知識,科研中的新發現往往也是課本中沒有的。”談到教學、科研的關系時,孫教授如是說。 “我們的教育,應該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自主獲取知識,具備較強的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勇于創新!”這便是孫教授的教育理念。 ?實驗教學:“看到同學們成功的喜悅,我們也很愉快”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孫教授曾做過一個關于汽車性能及速度檢測的試驗系統。兩個多月的調試過程中,除了教學,孫教授幾乎都在思考如何突破其中遇到的問題,不斷地查閱和參考中外文獻資料,哪怕是能給自己啟發的一個段落也不放過,一有想法就馬上記下來或者直接進實驗室做試驗。兩個月后,當研制的性能檢測系統取得突破時,孫教授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也許正是因為親身經歷過這樣的感受,孫教授在帶領學生們做實驗時更加用心。“在實驗室里與學生共度的時光總是愉快而短暫,常常到了吃飯時間,同學們也不愿意離開。”在帶領實驗小組的過程中,孫教授通常與同學們一起討論、試驗,得出結論的那一刻是實驗室最歡樂的時光。而這樣一個從提出問題到親自探究得出答案的過程也讓同學們獲益匪淺,印象深刻。 不同于偏重于考試成績的教學理念,孫教授更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用于實驗、用于課外科技活動、用于畢業設計或論文、用于社會實踐、用于創新、用于工作。 “學生的創造能力能在某些事情中不斷地和成功地體現出來,這很重要!”暑假期間,孫教授進入一家4S店時遇到了自己教過的但還沒有畢業的學生張寧在其上班,這是學生自己找的一份暑期實踐工作。當他看到張寧能夠較熟練地應用儀器設備和所學知識檢查自己汽車的狀況,并使用解碼器診斷自己汽車電子控制系統,還逐條給老師分析其中的內容和原因時,感到由衷地高興。張寧的分析已超出了課堂和實驗室教學的知識點,形成了他自己的觀點和判斷。 教育管理:“服務學生,為他們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 作為學院分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孫教授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教育管理理念。對于學校近來推出的本科人才培養計劃中將總學分適當降低,孫教授十分贊同:“可能有些老師會覺得這樣會讓同學們減少學習時間,但我認為這樣將增加同學們自主學習的時間和增強自學能力,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課外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的引導和培養。” 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學院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學科類競賽提供必要的保證。學院為參賽選手24小時開放實驗室,孫教授經常深入實驗室,看望并鼓勵他們。西華大學FSAE車隊的賽車全部是學生自行設計、制造、調試完成的,并在首屆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競技比賽中獲得11項大獎,總分位列全國第三。汽車學院學子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等比賽中也屢獲佳績。 和藹可親的笑容,微微彎起的眼角,謙遜溫和的聲音,折射出孫教授的智慧和名師風范。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踐行著他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讓他們延伸性地學習,不缺乏創新,從而使知識體系富有生命力!  |
責 編:王蜀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