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波,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四川大學文藝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員。研究方向主要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理論、美學與文化設計。擔任《文藝美學》《西方文化元典導讀》《西方文論專題研究》等研究生課程。主要學術成果有:出版學術專著《敘事·時間·空間:現代敘事倫理形式研究》;主編高教出版社教材《談判與溝通》,參編高教出版社教材《中西文化概論》;發表論文二十余篇;主研教育部春暉計劃項目、四川省社會科學規劃文化產業專項課題、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西華大學重點科研基金項目;參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教育部青年基金課題、省社科規劃課題、省教育廳課題、地方委托項目等;“新世紀中國動畫電影的敘事美學研究”新獲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
近期,從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傳來好消息。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鄒波副教授申報的課題入選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面對學校、學院師生的祝賀,她誠懇表示:“全國學者薈萃,我僅是滄海一粟,我這次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得到了一個期盼已久的結果,倍感幸運。這件事之于我的學術意義,是讓我捫及一個比較明晰的標準來衡量‘我如何找到一種恰當的知識生活’。”
鄒波從西南師范大學(今西南大學)畢業后便踏上了講臺,先是教中學,再讀書,然后教大學,其間又讀書,至今28年,她一直在學習知識者和教人學習知識者這兩個角色之間屢次轉換。關于教育心得,鄒波認為自己無法奢談“教育理念”,更多時候是在揣摩“知識生活”,知識生活是她與學生交往的界面,也是她敘述自己的框架。鄒波老師深情言道:“在我自身一直探索的知識生活中,以及在我與學生共同展開的知識生活中,我獲益最多的一個感受‘轉知為識’。若干年前我曾以此為主旨寫了一篇教育心得,今天我依然在體認它的豐富內涵:一個人將‘知’先內化為自己有所體認的‘識’,再外化為可以與人言說的‘識’,其中所發生的就是知識生活,這是人類文明的知識體系與個體存在的生命經驗的具體結合,它既是歷史文化傳統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重構,也是歷史文化傳統向當代生活世界的敞開。”
在教學工作中,鄒波跟隨學校大力引導的教改舉措,探索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針對研究生教育,鄒波老師和文藝學方向導師們一起組織讀書活動,加強學生的理論原典導讀。針對本科教育,鄒波同學院教師李昌云、何一杰組成《外國文學》課程教改團隊,以培養實踐能力、強調過程評價、加強學法指導為導向,把PBL方法與OBE模式結合起來,籌劃共建了線上線下課程資源和翻轉課堂實施框架。據麥克思評教和問卷星調查數據反饋,同學滿意度較高。
談及在學術研究道路上的探索體驗,鄒波回顧自己的路徑是從側重“演繹知識”出發,發展向側重“關切時代”,就像她跟研究生同學經常交流的,要“扎根中國大地寫論文”。鄒波說:“要促成有效的學術研究,具有真切的問題意識和選擇貼切的研究范式都非常關鍵,而我所驗證的學術研究之路是大家熟知的:根于社會需求,起于問題意識,形于學術規范。”如她這次入選國家社科基金的項目,是結合自己多年來對現代性理論、敘事學理論的研究成果,基于當代中國動畫電影在生產實踐、理論研究、動畫批評等領域存在的問題,來鎖定研究對象、明確研究目標,進而遵照學理性,將中國動畫電影的歷史經驗、現實語境、美學傳統、本體邏輯等結合起來,制定出較為合理的研究方案。
在教學與科研的天平上,鄒波認為:“學校提倡教學研一體,我非常認同。教學是我工作的第一重心,最振奮我職業良心的,是站在講臺上不能辜負求學者;科研是讓我能夠站好講臺的重要支撐,通過科研,我才能和學生真正地交流如何建構知識體系,如何體認時代精神,如何表達生命經驗。”今年九月,考上東北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研究生的羅思齊同學向鄒波發來一則短信:“您的外國文學課堂,以及在您指導我完成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寫作的期間,是我初次體驗學術大門開始向我緩緩敞開的一段時間。這學期開學后我聽了兩場講座,也和我現在的導師及師姐師兄們交流過,深感您之前反復強調的‘在作者所處的時代語境里,去挖掘出作者創作文本所針對的問題和作者構想的解決方案’并以此作為閱讀切入點的重要性。雖然受教于您的時間僅短短兩年,但我在知識和性格方面所受的滋養將伴隨終身。”學生羅思齊的感激之言,使鄒波感受到“自己的教學是在帶領學生找到一種恰當的知識生活”。
工作之余,鄒波以運動為伴,如跳繩,或跑步。她總是樂此不疲地向同事、學生推薦這樣一種生活向往:生活在美麗的西華校園中,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在鄒波的身上,彰顯著教育的溫度與力量,以及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與堅守。西華的校園里這樣的老師還有很多,他們是默默奉獻在教育事業中的園丁,他們用知識的光芒,照亮學生的未來之路,播種希望,收獲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