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4月8日以“創新育人模式 培養裝備制造人才”為題,對我校機械工程學院人才培養育人體系進行了報道。報道全文如下:
在教育革新與產業升級深度交融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成為時代發展的關鍵驅動力。近年來,西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依托教育部門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西部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教育部門新農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現代農業裝備‘一省一校一所’科教協同育人的四川探索與實踐”,積極探索,從農工交叉、數字賦能、三維協同和課程思政等方面精準發力,構筑起一套“四化驅動”的育人體系。學院秉承農業強國的使命,聚焦裝備制造產業,服務四川省制造強省、農業強省戰略需求,為我國西南地區機械裝備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
深化農工交叉 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
當下,教育改革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西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圍繞制造強國、農業強國等戰略需求,樹立“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思路,聚焦丘陵山地現代農業裝備設計與制造等關鍵問題,打造以機械工程為主體,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群。對接智能制造、智能農機裝備產業需求,組建跨學科教學科研團隊,構建凸顯智能農機裝備特色的知識結構及農工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
近年來,學院學科專業建設突破進展顯著。以四川省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貢嘎計劃“機械工程”學科為牽引,統籌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2個;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
聚焦數智賦能 構建互聯網+AI教育課程體系
學院深入推進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與機械傳統課程結合,構建數智化“農工交叉”課程體系。充分發展“互聯網+教育”,推進數字技術、虛擬仿真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專業課程建設中。在實驗教學中,借助AI模擬實驗場景,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復雜機械實驗操作,既保障安全又降低成本,同時增強學生對實驗流程和原理的掌握能力。
近年來,學院在課程建設方面創新性成果頻出。先后獲批教育部門新工科、新農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各1項、省部級教改項目20余項,獲批國家一流課程1門、省級一流課程7門、省級高階課程2門;建設在線課程12門,建設知識圖譜智慧課程2門,開發虛擬仿真項目39項。
強化協同創新 打造教科研立體化育人模式
學院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和課程育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堅持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原則,構建產教、科教、學研“三維協同”育人新模式。在產教融合方面,學院建立企業深度參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新機制。實施“引企入教”,與國內多家高端裝備、智能制造企業合作,企業參與培養方案修訂、課程建設、案例開發、畢業設計指導等人才培養過程。在科教融匯方面,學院依托貢嘎計劃,將學科平臺打造成育人基地,聘請年輕博士和教授擔任本科生導師,指導本科生參與學科競賽和課題研究,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在學研結合方面,每年堅持舉辦涵蓋多個領域的機械學科競賽,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訓練綜合能力。
近年來,學院三維協同育人模式成效斐然。新增1個教育部門虛擬仿真教學創新實驗室,獲批2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獲批教育部門產學協同育人項目15項;獲批國家級別/省級創新創業項目50余項,授權專利近40項,獲學科競賽國家級別獎項100余項。
厚植“三農”情懷 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元素
學院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四川省“天府糧倉”建設目標,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深挖西華大學農業機械紅色基因,依托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建設成果展廳,展示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農機具、學院科研成果和師生創新作品,傳承農機文化基因,增強學生對學院和專業的認同感。創新教學方法,在機械設計、制造工藝等課程中,引入我國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如航空航天、數控、新能源汽車制造等自主創新成果案例,激發學生創新熱情,培養其嚴謹專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依托校內試驗田,創新開展“西華大學農機開放日”“農事實踐主題教育”等特色項目,增設農機使用、農事實踐實訓環節,提升學生農機實操技能。
2024年,學院獲批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基地”,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教師黨支部獲評2024年四川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并入選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近年來,獲批四川省首批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標桿院(系),擁有一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兩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兩項課程思政優秀案例,兩門課程入選新華網課程思政平臺。
未來,在新時代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面前,西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將持續深化育人改革,牢記農業強國的初心和使命,不斷探索創新育人模式,為農機和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培養和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報道鏈接如下:
中國教育報:創新育人模式 培養裝備制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