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4月20日以“依托AI技術 培養數智化管理人才”為題,對我校管理學院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報道。報道全文如下: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為應對AI(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對管理人才培養帶來的全新挑戰,西華大學管理學院積極行動,依托西華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數智化管理人才‘1243’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和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業財數’融合的財會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三制模式”,著力培養契合時代需求的數智化管理人才,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豐碩成果。
融合專業認證的“三大理念”: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
學院融合OBE理念,將其運用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反向設計、正向施工”的過程管理,確保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目標明確、可衡量,持續改進不斷優化。
一是數智化管理人才培養理念再凝練,根據管理學中的動態適應性原理,借鑒“三大理念”,加強培養主體與科技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同步性,在分析現狀、識別痛點的基礎上,提出人工智能賦能數智化管理人才培養理念:厚基礎、強融合、重實踐、促創新。二是數智化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再凝練,聚焦技術驅動與管理創新的深度融合,以大數據分析、AI應用、移動通信、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為手段,讓學生具備創新思維、批判思維、領導力、人機協作能力等跨學科綜合能力,構建數智化管理人才培養的能力素質模型,提出人工智能賦能數智化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與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架構課程體系的“三個模塊”:基礎模塊、核心模塊、高階模塊
一是基礎課程模塊。主要開設AI類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語言和溝通課程、學術素養與學習技巧課程等,讓學生獲得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跨學科的視野,社會、文化、倫理等方面的基本素養,以及獨立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技能。二是核心課程模塊。主要開設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性課程、學科應用課程等,讓學生了解學科的核心知識體系,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專業技能,豐富實踐經驗。三是高階課程模塊。主要開設跨學科課程、AI支持決策課程、軟技能培養課程、全球視野課程等,讓學生獲得跨學科知識、軟技能、實踐與創新能力,擁有全球視野與國際化思維。
構建能力框架的“三個層次”:基礎能力、核心能力、高階能力
一是基礎能力,具備基本學科知識、批判性思維與邏輯思維、基本學習技能、語言與溝通能力等。二是核心能力,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問題解決能力、合作與團隊工作能力、實踐與應用能力等。三是高階能力,具備創新與創造力、領導力與管理能力、跨學科整合能力、社會責任感與倫理決策能力等。
暢通人才培養的“三個出口”:就業應用型、研究預備型、創業準備型
基礎課程對應基礎能力的培養,核心課程對應核心能力的培養,高階課程對應高階能力的培養。不同出口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三個模塊中對應的課程,形成三個層次(就業應用型、研究預備型、創業準備型)的不同能力。
經過多年的實踐,“三三制模式”在課程建設、學生培養、教師發展以及示范推廣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工商管理、會計學兩個專業獲批國家級別專業建設點;一系列面向未來的優質課程相繼推出,依托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多門課程獲批省級一流課程,在線慕課深受學生歡迎。學生在學科競賽中屢獲佳績,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數量不斷增加。畢業生就業水平穩步提升,深造率不斷提高,自主創業學生的數量顯著增加,眾多畢業生在數字經濟與智能化管理領域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成長為行業的優秀人才。教師團隊在教學與科研方面成果豐碩,獲批多項國家級別與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多項省級教學獎勵和教學成果獎。“三三制模式”的成功經驗多次在全國性會議上進行分享,受到兄弟院校的廣泛關注與好評,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借鑒,有效推動了人工智能與管理教育的融合發展。“三三制模式”教學實踐,成功培養出一批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數智化管理人才,為推動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管理人才。
報道鏈接如下:
中國教育報:依托AI技術 培養數智化管理人才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4/20/content_144742_18455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