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3月23日以“多維發力 推進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改革”為題,對我校音樂與舞蹈學院的教育革新實踐進行了報道。報道全文如下:
在人工智能與全球化的浪潮中,高等教育正經歷深刻變革。在這樣的背景下,音樂教育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西華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為解決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積極重構課程體系,強化師資建設,融合本土文化,為音樂人才培養開辟新路徑。
提出改革方案:在地化與數字化的融合創新
西華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面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提出“扎根本土、擁抱科技”的改革方案。在課程內容上,倡導將地方音樂資源納入教學體系。西華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聯合民俗學者建立“川西非遺音樂數據庫”,學生在“曲式分析”課程中解析音樂的結構特征,在配器課上嘗試用現代技法重構川江號子。這一改革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創作視野,更強化了其文化認同。近年來,多部學生參與創作的作品獲得各級獎項,其中,混聲合唱《羊角花開》榮獲金鐘獎優秀作品獎;歌曲《揚鞭策馬追夢忙》成功入圍“中國夢”新歌展播第二期。
科技賦能為教學效率提升注入新動能。西華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作曲教學,自主研發了“智能作曲教學平臺”。該平臺通過算法分析學生作業中的和聲邏輯,實時生成個性化學習建議,使教師專注創意指導。平臺上線3年來,學生和聲作業完成效率提升40%,創作完整度提高35%,學生作品的技術失誤率下降52%,原創性評分上升28%。此外,學院引入的“虛擬樂團”系統,讓課堂實踐突破硬件限制,幫助學生無需依賴實體樂團即可嘗試復雜配器,有效降低了所謂的作曲門檻,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交響樂團的“指揮兼作曲家”。
培養教師團隊:培育雙軌師資,打通創作與教學
教師質量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西華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通過“專家引領、團隊協作”的方式,構建了一支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針對青年教師“能創作不善教學”的痛點,學院推出“雙軌制”培養計劃。一方面,學院充分借助專家型教師的豐富教學經驗,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建立教師幫扶機制和教學團隊,開展教學講座、青年教師隨堂聽課、專家教師課后指導、教師教學互評互學等活動;另一方面,設立“創作—教學轉化基金”,學院注重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鼓勵教師參與音樂創作、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學院教師出版了多部專著,創作的《三星堆交響組歌》《錦城絲管》等作品將巴蜀文化元素與現代交響樂形式結合,不僅成為教學中的鮮活案例,更走進多個當地社區,開展輪回演出,成為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優秀作品。這種“教研相長”的模式,使教師能夠讓前沿成果反哺課堂,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重構評價體系:從知識考核轉向創作孵化
傳統以筆試為主的評價體系,難以充分反映學生的創作能力。西華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推動過程性評價改革,將課堂討論、創作提案、作品展演等環節占比提升至60%,并引入一線作曲家、音樂制作人參與畢業作品評審。西華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要求作曲專業學生畢業前完成一部融合地方元素的完整作品,優秀成果直接對接影視、游戲公司的創作需求。此外,學院還創建了創意工坊作為創作孵化的重要平臺。在這里,學生可以自由組合,跨年級、跨專業進行合作,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實際作品。創意工坊定期舉辦創意沙龍、作品展示會等活動,邀請業內專家進行點評和指導,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反饋機會。此外,創意工坊還與多家文化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展示平臺。近5年,23部學生作品被影視、游戲公司采用,實現了從課堂作業到市場產品的跨越。
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改革,本質是對音樂教育價值的重估,是文化基因的延續與創新。西華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的改革實踐證明,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不僅能傳承經典,更能成為文化創新的引擎。西華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通過科技賦能、在地化融合、師資優化與評價革新,培養了一批兼具藝術修養與市場感知力的音樂人才。未來,西華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將繼續堅守專業底線,致力于構建“厚基礎、重實踐、強創新”的教學生態,培育更多優秀的音樂創作者。
報道鏈接如下:
中國教育報:多維發力,推進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改革——西華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的教育革新實踐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3/23/content_144742_18372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