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題目:建筑結構消能減震:挑戰與對策
報 告 人:趙俊賢
報告時間:2025年7月4日 下午2:30
報告地點: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6D211會議室
主辦單位: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
報告人簡介:
趙俊賢,博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導;“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廣東省卓越青年團隊負責人,廣東省杰青;擔任《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土木與環境工程學報(中英文)》等6本國內外期刊編委/青年編委、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等職務。主要從事工程結構減震、韌性提升、抗震加固、模塊化建筑等領域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廣東省卓越青年團隊項目等省部級項目7項;以第一/通訊作者在EESD、ASCE-JSE、ES等國內外主流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40篇,被引用近2000次,Google學術H指數24,其中1篇論文入選地震工程權威刊物EESD十大熱點論文;排名第1授權美國專利8件、中國發明專利32件;主編河北省《屈曲約束支撐結構技術標準》,參編省級、協會標準4部;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1)、中國鋼結構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2)、河北省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第2)。研究成果在北京新機場等300余項工程中應用,為提高我國重大工程結構的抗震安全性做出貢獻。
內容簡介:
消能減震技術通過在結構中增設減震構件率先消耗地震能量,是減輕工程結構地震災害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包括消能支撐、消能節點、消能墻板三大體系。然而,該技術仍存在三大挑戰難以突破:(1)消能支撐設計理論停留在平面結構層次,導致現有技術與雙向地震變形特征不適應;(2)消能節點削弱了結構的剛度和承載力,導致主體結構承載-抗震-韌性多目標難協同;(3)框-墻相互作用強烈,如何實現圍護結構的低損傷、高耗能、并與建筑功能協同仍有待突破。本報告旨在為上述挑戰提出解決策略,并介紹研究團隊在上述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
歡迎全校師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