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我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陳睿老師撰寫的《以文商旅體深度融合賦能高質量發展》全文刊載在《成都日報》當日第六版(學習貫徹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精神專欄)。全文如下:
成都,是有著2300多年建城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江山之雄、文物之盛”“萬商之淵、千年商都”的美譽,擁有古蜀文明、三國文化、熊貓文化、“都江堰-青城山”雙遺產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為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歷史文化根基。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是成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關鍵舉措。
7月11日舉行的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了成都推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目標,為未來發展設定了清晰的時間表與路線圖,既立足當下實際,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過量化指標,為各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奮斗方向,有助于推動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提升產業發展質量。
基本路徑
以品牌塑造釋放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
加速推進“公園城市?幸福成都”品牌塑造,全面提升城市影響力。品牌體現城市的獨特價值與形象,是城市競爭力的集中呈現。成都提出持續塑造“公園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體品牌。其中,“公園城市”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的戰略定位,已經成為成都的核心標識。“幸福成都”則濃縮城市煙火氣與活力,印證成都連續16年獲評“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底蘊。
通過差異化定位構建稀缺性,以大熊貓為全球標識核心,構建全球推介體系,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與商圈,培育文旅新名片,推動“到成都街頭走走看看”成為消費新潮流。在這一過程中,降低城市營銷交易成本,借助生態與文化融合的品牌溢價,提升全球游客與投資的邊際吸引力,有效提升城市影響力。
構建多元融合產業體系,釋放聯動乘數效應。成都提出構建“更具引領性的文化產業”“更具顯示度的特色商業”“更具美譽度的現代旅游產業”“更具辨識度的體育賽事產業”,將其作為構建文化、旅游、商業、體育深度融合發展的核心支柱。通過推動產業鏈條有機耦合、關聯業態集群共生,促進要素跨領域流動與重組,消解傳統產業邊界的制度性阻隔,推動產業系統從分散發展向協同共生的質變,釋放文商旅體產業協同聯動發展的乘數效應。
文化產業領域,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深化文藝創作“攀原登峰”行動。綜合應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激活古蜀文明、三國文化等遺產的經濟與社會價值,培育文創與音樂產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推動文體地標向復合型消費地標轉型,加快建設世界文創名城和國際音樂之都。商貿產業領域,打造“蜀都味、中國潮、國際范”消費活力區。通過“一圈一策”優化商圈空間布局與功能配置,“一店一品”強化美食產業的品牌價值與市場競爭力,“一鏈一展”完善首發經濟生態鏈條,提升消費體驗與產業能級,建設國際美食之都和國際會展之都。旅游產業領域,推進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高級別旅游載體申建,發展醫養旅游、冰雪旅游、研學旅游、工業旅游、婚旅經濟、票根經濟等多元旅游業態,通過創新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提高旅游經濟單位產出效率,加快建設世界旅游名城。體育產業領域,健全多層次賽事體系,辦好成都世運會等國際賽事,推動體育與旅游、文化、健康等產業跨界融合,打造國家級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加快建設世界賽事名城。
園區與企業是產業融合的核心載體。實施“優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行動,推進商務商貿、文化旅游園區能級提升,建設國家級高水平銀發經濟產業園;構建梯度培育體系,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強化市場主體支撐。
豐富全域全貌場景供給,構建立體城市體驗。場景是產業融合的空間載體,遵循空間經濟學資源優化配置邏輯,以游客需求為導向,打造“都市、山水、鄉村”三維場景,構建立體城市體驗。都市場景依托市井都市資源,整合歷史人文要素,打造新“十二月市”,串聯“八街九坊十景”,實現空間多功能利用,提升單位空間經濟產出。山水場景基于“兩山一環”生態資源,發展新興業態,豐富特色游玩體驗,打造打卡地與濱水岸線,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價值。鄉村場景依托川西林盤等特色資源,建設旅游廊道,引入新業態,創新融合模式,拓展特色場景,推動鄉村價值多維釋放,助力城鄉融合。
拓展內外循環市場空間,暢通經濟雙循環。在全球化背景下,拓展市場空間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全會聚焦暢通內外雙循環,推動游客“引進來”與蓉企蓉品“走出去”。以游客為中心,打造國際游客首選城市。完善入境游服務,開發過境體驗項目,推動入境便利化,加密交通聯系,建立區域旅游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與市場共建,擴大內需市場。以企業為主體,實施“開放成都”計劃,支持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建設全球供應鏈服務站等,推廣成都產品與品牌,打造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促進內外循環聯動。
關鍵支撐
深度推進科技創新確保要素支撐
首先是科技賦能,推動創新發展。科技是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成都探索建設文化和科技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核心承載地,加大文商旅體重要片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動人工智能、元宇宙、新型顯示等技術研發與轉化。技術創新能有效打破單向傳播的局限,構建多維互動的用戶體驗方式,形成主客協同的價值共創機制,催生出形態更豐富的產品與業態創新。借助智能化、數字化手段實現文物的長效保護與生命延續。通過對客群行為與需求數據的深度挖掘,實現服務供給的精準匹配與體驗的個性化定制。推動零售業態的智能化升級,拓展體育產業的創新維度與價值空間。
其次是要素支撐,保障融合發展。要素支撐是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保障。在空間利用、混合用地、土地出讓等方面加大重點項目支持力度,創新街區空間彈性管控,為項目建設提供充足的空間保障。完善支持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的投融資體系,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設立文商旅體融合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加大人工智能條件下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通過高校專業設置優化、職業培訓等方式,培養一批既懂數智技術,又懂文商旅體領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第三是體制機制創新,提升發展效能。體制機制創新是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關鍵。通過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和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破除固化藩籬,釋放內生創造力與發展動能。構建消費激勵體系,依托多樣化政策工具促進市場需求釋放,推動消費規模與質量雙提升。引導形成綠色消費偏好,推動產業發展模式向可持續路徑轉型。構建科學的監測評估體系,對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成效進行監測和評估,為政策優化提供精準依據。強化工作閉環管理,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實現跨域聯動與效能整合,保障政策執行的全鏈條貫通與落地見效。
相關報道鏈接:
成都日報:以文商旅體深度融合賦能高質量發展 https://www.cdrb.com.cn/epaper/cdrbpad/202507/16/c15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