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黨建網”8月21日以“在水堰口村,我與鄉親共同走過的日子”為題報道了我校派駐南充市嘉陵區龍蟠鎮水堰口村第一書記刁成豆的駐村經歷,報道全文如下:
汽車沿著山路盤旋,窗外的風景從城市樓宇逐漸變為田野農舍。我的心情交織著期待與忐忑——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2023年7月,初到水堰口村的那個下午,我放下行李便立即跟隨村“兩委”走訪。陌生的村莊、陌生的面孔,卻將成為我未來工作生活的地方。我深知,只有真正走進這里,才能更好地為這里做事。
用心,才能走進心里
起初,村民們看我的眼神好奇中帶著距離。晚飯后散步時遇到勞作的村民,我主動上前幫忙,回應雖禮貌卻總隔著一層什么。轉機發生在一個暴雨將至的午后。看見青叔忙著搶收晾曬的谷子,我沖過去一起忙活。雨點砸下來時,最后一筐谷子正好收進屋內。青叔擦著汗笑道:“小伙子,要不是你,這季收成可要糟蹋了。”自那以后,他見了我總會熱絡地打招呼,其他村民也逐漸對我敞開心扉。
為精準掌握每戶情況,我們制作了詳細的脫貧戶檔案。白天走訪,晚上整理,從聽不懂“龕雞(當地方言,意為養雞)”鬧笑話,到能用方言和鄉親拉家常,我在接地氣的工作中真正接了地氣。
產業,叩開致富之門
“在外打工難,回來又沒事做。”不少村民的感慨讓我揪心。要留住人,先要找準路。
新建成的桑葉烘干房,正助力水堰口村產業騰飛。
我們全面摸排村內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免費發放雞苗,組織村民到先進地區培訓。針對主導產業蠶桑業,積極對接四川順成紡織品有限公司,爭取到有機桑葉烘干房項目。推進過程中,土地、用工、技術難題層出不窮,但看到鄉親期盼的眼神,我們咬牙攻下一個又一個難關。烘干房建成后,不僅解決了桑葉過剩問題,更大幅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如今,村里桑葉不愁銷路,還能賣出好價錢。
真情,照亮回家的路
“晚上黑燈瞎火,老人娃娃不敢出門。”村民隨口一句話,我記在了心里。經多方協調,學校捐贈的路燈點亮了村道。燈光亮起那晚,鄉親們笑臉比燈還明亮:“這回晚上串門不怕摔跤了!”
我還邀請學校美術與設計學院師生為村民拍照。許多老人一輩子沒正經照過相,有的特意換上壓箱底的新衣,有的抱著孫子笑得合不攏嘴。當我把裝裱好的相框送到八十歲的王奶奶手中時,她摩挲著照片說:“娃兒,我要把它放在堂屋正中央。”
鏡頭定格下老鄉們燦爛的笑容,成為溫暖歲月的珍藏。
轉眼駐村已近兩年。水堰口村早已不是地圖上的一個符號,而是我心頭的故鄉。這里的炊煙、鄉音、笑臉,都已深深烙印在生命中。鄉村振興不是一句口號,是點亮一盞燈、拍好一張照、辦好一個廠,是日復一日的堅守,是與鄉親們汗流在一起、心貼在一起的旅程。
這條路,我會繼續走下去。因為鄉親們用真誠接納了我,而我也用真心,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生命的答案。
媒體報道鏈接如下:
四川黨建網:在水堰口村,我與鄉親共同走過的日子
https://www.scdjw.com.cn/article/14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