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9月10日以“西華大學:面向'四未來'構建教師發展新生態”為題,對我校教師發展新生態構建路徑和成效進行了報道。報道全文如下:
2025年,國家教育部門發布了《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提出要“培育未來教師、打造未來課堂、建設未來學校、創設未來學習中心”。在2025年8月舉辦的第五屆全球智慧教育大會上,“四未來”頻繁出現,體現出教育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的趨勢。自2016年以來,西華大學持續立足西部教師教學能力升級需求,依托教改項目“‘智能+’時代下高校‘三元融合’的數字化轉型研究與實踐”“基于教學正念工作坊的教師教學發展支持工作體系的研究與實踐”,在不斷迭代完善下,逐步構建起AI賦能的教師教學發展支持服務新生態,通過“需求驅動—課程重構—學科整合—中樞建成”四階模式,建成“1—10—100”未來學習中心。依托AI模型動態分析880萬項崗位數據,推動課程與產業動態對接,整合學校3338門課程知識圖譜,部署50余個智能工具支持教師研修與教學創新,打造了初級階段的未來課堂。新生態的構建進一步推動了教師教學改革,促進了教學研究,助力教師獲得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并成功舉辦2025年全國高校教師教學技能工作坊引導員學術研討會。這一系列成績的背后,是西華大學以賽促教、以技術創新服務支撐教師發展的系統性改革與實踐。
以賽促教
探尋教師成長新路徑
西華大學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引導教師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堅持促教、促研、促改,構建了教學競賽助力人才培養的創新工作機制。通過校院協同、專家指導、多輪磨課等形式,構建全鏈條備賽輔導體系,學校平均每年參加院級及以上教學競賽逾300人次。學校加大投入,優化選手選拔、集訓跟蹤和經驗總結機制,服務教師在賽場和課堂實現同步提升。
AI賦能
構建教師發展新生態
面對學校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資源不均、產教脫節、知識更新滯后等現實問題,西華大學以“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輻射全國”的定位,構建了以“四未來”為關鍵目標的教師教學發展新體系,實現從經驗驅動向數據智能驅動的轉變。學校打造數字化教師發展平臺,建立虛擬教研室,依托“西華大智匯”等智能體,集成AI助教、學業預警、線上巡課等智能工具,搭建起初級階段的未來課堂形態、打造“1—10—100”未來學習中心,并通過開展人工智能系列研修班等方式探索未來教師的培育機制。
全鏈支持
加強教師服務新基建
在服務國家與區域戰略需求方面,學校聚焦四川省“15+N”重點產業鏈建設需求,圍繞低空經濟、智能農業裝備、未來食品等領域,開發100門智慧課程,構建跨學科產教融合平臺,推動教育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動態分析產業崗位數據,構建“產業—能力”映射框架,推動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動態對接。目前已整合學校75個招生專業的全課程知識圖譜,初步建成覆蓋十大學科群的校級知識圖譜系統,教學管理與服務效能顯著提升。每年持續開展ISW教學技能工作坊,協同建強名師虛擬教研室、勞模創新工作室,探索開展試點教學創新實踐項目,收集學生中期反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全面做好教師教學發展的新基建。為教師更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技能、錘煉教學本領以及激發學生潛能提供咨詢、保障與支持,助力教師做人才培養路徑的“設計者”、高水平教學的“實施者”、學生創新思維的“點撥者”、學生全面成長的“領路者”。
西華大學通過系統性改革與持續實踐,不僅在權威教學競賽中屢獲佳績,還實現了教師教學能力、創新素養與數字水平的跨越式提升,顯著拓寬了師生成長與發展通道。學校初步探索出一條契合“四未來”理念、適用于西部高校的教師教學發展新路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為同類院校數字化轉型與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發揮了積極的區域輻射作用。
報道鏈接如下:
中國教育報:面向“四未來”構建教師發展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