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名老師,謙遜平和,樸實無華,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科研路上初心如磐、篤行致遠,斬獲殊榮也不驕不躁,他帶著一片赤誠用心做學生的“引路人”,他就是來自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青年教師——余華。作為一名剛入職西華大學一年的青年教師,余華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清四川藏區軍政建置演進與治理深化研究》獲得立項。獲得可喜的成績,余華依舊謙虛、嚴謹、低調、平易近人。
個人名片:余華,云南大學博士,現任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師,承擔專業核心課程3門,公共選修課程1門?,F主要從事明清史、歷史地理學、西南邊疆史地研究,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明清四川藏區軍政建置演進與治理深化研究》獲得者。
古為今用 關注歷史價值的當代創新與轉化
“一份有質量、有品質的申報書,要做到“古為今用”,關注歷史價值的當代創新與轉化,上能知曉國家大政方針,下能立足自身研究,為國家大事提供參考和指導的作用?!庇嗳A這樣說道。
確定研究課題是國家基金課題申報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成功的申報書課題要具有“現實性”。余華說,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希望通過學者的研究成果對國家的大政方針能夠起到參考作用,所以在進行選題時,他將國家的現實需求與自己的課題緊密聯系。“學術性”也是申報書必不可少的要求,需要沉潛的過程和不斷地思考。課題申報成功,要立足自身、沉潛學習,基于學術基礎和學術訓練。“我在博士期間,跟隨導師陸韌學習如何研究,如何寫好一篇論文?!痹谏暾垏疑缈苹痦椖康倪^程中,課題的擬訂,申請書的寫作,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沉潛學習,不斷增加自身的學術性,只有經過長期的學術積累,才能達到厚積薄發的效果。
申報書要凸顯“創新性”,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余華說,在云南大學讀博期間,跟隨導師陸韌從事歷史和藏區工作相關研究,都是創新前的積累。在原來的學術基礎上延伸、拓展區域,轉換視角,課題的研究范圍和對象從云南藏區轉換為四川藏區。余華通過對四川的實地調查,深入研究四川地區重要性和核心地位,以軍事、政區、交通、基層治理為切入點,展開思考和申報書的寫作。
創造氛圍 團結互助共創雙贏
科研之路是艱辛的,難能可貴的是堅持的精神和品質。7000字的國家社科基金申報書,每一句話都是精華、凝煉,沒有一句話是多余的,沒有一個字可以刪除,不能出現語病?!盀榱藢懞蒙陥髸?,醞釀、積累7000字每個字都要細斟慢酌,從語句的通順,用詞的準確,甚至細微到標點符號,需要反復修改和論證?!蓖瓿梢黄|量好的申報書,需要時間累積,沉浸式的思考。所謂無專精則不能成,進行科研也要專注 、埋頭、潛心,保持高度的投入,才會有收獲,搞科研講究的就是專注。
自身的學術訓練至關重要,但同時外界的環境建設也是不可或缺的?!拔业某晒Σ恢皇俏覀€人的努力,學校和學院也給予了我很多幫助和支持。”他說。學校近些年對科研給予了很多的關注與支持。余華表示,學校對老師科研的重視、科研平臺的搭建以及科研資源的豐富等條件,能夠在科研上提供寬松環境和幫助。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領導非常重視青年教師的科研發展,為了幫助年輕教師盡快成長,采取了多項有效的措施,邀請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省內知名學者到學院針對選題與申報書提出針對性意見,為教師學術素養的提高提供條件、搭建平臺、開展學術交流。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與氛圍之下,才有可能在學術研究上獲得進步。
教學相長 愿做學生繼續成長的“引路人”
對于教學,余華始終堅持教學相長的觀點。學生在課堂上汲取新知識,教師也在備課和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收獲到對知識新的理解,甚至可能會迸發出對科研新的靈感,所以說上課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同時,余華表示以后在西華大學進行的科研項目,也會讓那些致力于科研、認真、刻苦、努力學習的同學加入,對同學們來說既是付出也是收獲。
“老師站上講臺,他就是知識的‘代言人’,只有老師教學水平高、知識儲備夠,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魅力。老師走下講臺,應該真心關注學生的發展?!彪m然余華作為老師站上講臺的時間還不長,但是他對師生相處已有自己獨到的感悟。
在老師和學生共同奔赴的知識大道上,余華認為,老師并不應該為學生直接帶路和指路,帶路和指路會讓學生失去自主性,喪失寶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老師應作為一個“引路人”,啟發學生去自己嘗試、尋找自己的目標,必要時幫助學生在信息的洪流中看清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這樣才是對學生做到了有界限又有溫度的關懷。
孜孜不倦 赤誠丹心沃新花
入職西華一年,余華漸漸適應了老師的新角色,但也在這短短一年中遇到了不少的挑戰:他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任務都很繁重,還需要經常往返于校本部和宜賓校區之間。但余華認為教學和科研兩者都很重要,兩者不能做取舍,所以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為了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除了平時認真備課上課,余華還會在課下與學生討論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他在教學上的兢兢業業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2019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肖燕在接受采訪時說道:“余華老師不僅擁有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知識儲備,還有著對學生強烈的責任心,他上課時經常分享他最近獲得的課程外的信息和資源,鼓勵我們積極進取,喚醒了我們的憂患意識?!绷硗庖幻麑W生黃廷紅則表示,赤誠,是她在上過余華老師的課后最大的感受:“或許是因為他的熱情和赤誠,過去這一年,我們班上好多人都改變了很多,大家好像都開始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學習做事都更有方向了?!?/p>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余華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和熱忱之心,換得了學生們的真心真情。余華說,我只有一個最樸實的想法,就是做好我的本職工作,當好一名老師、做好我的科研。正是這一種樸實的想法,既感染了學生更加認真努力地學習,又影響了學生的價值觀,讓他們找到自己大學生活的方向。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就像余華一直所堅持的兩個字——沉潛。不管是教學還是科研,都要沉浸其中,潛心修煉,不弛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只有以此態度做事,方能獲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