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積累。只有拼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她堅信,優秀的人生是靠勤奮和努力掙來的,行動便是答案。她叫劉倩,計算機與軟件工程學院2020級研究生,現已被西南交通大學錄取攻讀博士學位。
人物名片:劉倩,計算機與軟件工程學院 2020 級研究生,中共黨員,現已被西南交通大學錄取攻讀博士學位。本科期間獲得“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四川賽區一等獎、獲國家勵志獎學金、“西華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碩士期間,獲得2次一等獎學金、獲1次國家獎學金、獲“四川省 優秀畢業生”稱號。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四川省科技廳項目1項、發表SCI期刊論文9篇,其中7篇SCI一區論文、兩篇SCI二區論文、累計影響因子IF=90.28。
科研之路:導師領航 汗水耕耘
“回顧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感覺很充實。”劉倩說。劉倩本科也就讀于西華,在畢業前,她就已經和導師彭宏教授取得了聯系。在做完畢業設計后,她馬不停蹄地進入了學院的生物計算與機器學習實驗室。“提前進入實驗室對我幫助很大,雖然不能提前產出科研成果,但是讓我可以提前了解科研的方向。每天看論文、聽師兄師姐們開組會,讓我對研究生和實驗室工作有了基本的了解。”劉倩說。因為比別人更早地來實驗室進行學習,所以各方面進度都走在了別人前面。入學的第一個月,她就確定了研究方向,開始進入了“找論文,讀論文”階段。 精妙的靈感不會在固定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這是彭宏教授早就洞悉的道理,所以對于他的研究生都采取“因人制宜”的培養策略。在進入實驗室后,彭宏教授會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結合實驗室的研究領域,為每一個人制定研究的方向,然后要求他們自己去閱讀相關論文尋找科研選題,定期和自己匯報,討論方案、確定方案、進行實驗、撰寫論文。“彭教授從不會給我們定KPI,總是耐心地引導我們完成實驗,幫助我們解決科研上的困難。”劉倩說。
劉倩的思維就在這片自由的土壤中肆意生長,饑渴地汲取著知識的養分。“初入科研,提出想法,開展實驗,每一階段都不那么順利。”劉倩說,當時在導師的指導下,她根據非線性脈沖神經P系統所具有的非線性和循環型的特性,提出了三個新模型,并嘗試將其用于時間序列預測的研究。提出想法后,劉倩起初認為不會太困難,但在實驗過程中,她遇到Pytorch框架中的LSTM源碼難以修改的問題,使得實驗進度停滯不前。“我嘗試過從底層源碼進行修改,但是這個方案工程量很大,源碼也很復雜。”她說。后來她不得不考慮更換使用Keras框架,通過自定義LSTM實現了新模型。基于這個新模型,劉倩發表了多篇SCI論文,并將其拓展到了自然語言方面的應用上,用于解決情感分析和情感分類問題。
成功的道路總是曲折的,劉倩也常碰到瓶頸期。“實驗效果不如意的時候我真的特別痛苦,甚至額頭經常冒痘。”劉倩說:“但多動手總沒有錯的。”研究生期間,她就一直看論文,看自己的疑惑別人有沒有遇到過,或者從不同的論文中看有沒有類似的問題,然后嘗試用別人的方案來解決問題,最后動手實驗來驗證。“如果這還沒有解決,只有請出殺手锏——我的導師彭宏教授了。”她說。
“就算到了寫論文、修改論文時,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需要我們有披荊斬棘的精神。”她說,“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投稿IEEE的TYCB,那篇論文幾乎用上了我的畢生所學。”劉倩說。一般的論文投稿周期是三四個月左右,第一稿投出之后返回來,一般二修或者第三次返稿就中了。“但是那篇文章貫穿了我整個研二研三,那個期刊的審稿人非常嚴格,基本上每次發回來就是大修,時間周期長到我有時候自己都忘了,最后知道自己中了的那時候就非常激動,感覺人生圓滿了。”劉倩說。發表SCI期刊論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一區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F=19.118)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F=14.255)、Knowledge-Based Systems(IF=8.139)和SCI二區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al Systems(IF=6.325)各發表一篇論文,累計影響因子IF=90.28……這些都是劉倩的努力耕耘結出的果實。
博士之路:學無止境 造福社會
“我們更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應用領域推廣開來,造福社會。”這是劉倩三年科研生活的概括,也是劉倩和她所在的研究團隊的初心和目標。劉倩的研究領域是膜計算,即通過生物細胞之間的脈沖發送機制啟發從而建立的一種分布式并行計算模型。膜計算屬于自然計算下生物計算模型的一個分支,是極度小眾的一個研究領域,但在社會的各個行業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目前已經應用在了圖像處理、故障診斷、時間序列預測、情感分析等方面。“我的同門師妹就將我的研究成果成功運用到了金融領域的相關預測中,那種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別人應用的感覺,就像看到自己精心撫養的孩子長大了一樣,激動又自豪。”劉倩說。
對于考博,劉倩說:“我在研一就定下了考博的目標,主要就是一種學而未盡的感覺。”與國內的情況不同的是,國外同一領域的研究者更多的是側重于構建計算模型的理論研究,而劉倩所在的團隊更多是想通過生物機制的啟發來構建新型計算模型并對其進行推廣應用的研究。眾所周知,應用領域的研究是一個百花齊放的狀態,需要更多的創新思維才能迸發出絕妙的靈感,所以劉倩需要研讀很多論文,從他人的實驗與方案設計中汲取靈感,讀的論文越多就越發現自己還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我覺得研究生階段只是在我的科研生涯種下了一棵小樹苗,我的科研大樹還可以蔓延出許多枝椏,所以我選擇了前往西南交通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進一步將自己的計算模型運用在城市交通流量的預測中,為建設現代化城市助力。”她說。
相比于考研的高熱度,考博可參考的經驗相對較少。劉倩說:“考博和考研的區別挺大的,研究生基本上是參加統考,博士不一樣,有的學校有筆試,有的學校沒有筆試,而且沒有考試重點,基本上你學的都要考,對于考生的要求更高,當然碩士期間科研成果也是必不可少的。雖然差異如此之大,但是流程卻異曲同工,首先就是擇校,確定了學校才開始針對學校的具體要求開始備考。”
和研究生階段一樣,劉倩對于博士階段也有明確的展望。第一年主要是完成博士期間的課程,其次就是閱讀大量文獻,為博士階段的研究定下方向。第二年主要是進行科研和準備申請留學。“我總想去外面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研究的,和我們有什么不同,有沒有什么我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劉倩憧憬道,“最后一年就是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巨輪在汪洋中有方向才能到達目的地,劉倩將在自己目標的引領下在科研的汪洋中一直乘風破浪。
成長之路:擦亮青春底色 綻放光彩
在同學們的眼中,劉倩是個勤奮認真負責的人,在研一的課程學習中,她始終保持積極認真的學習態度,并獲得2021年和2022年的研究生學業一等獎學金。她擔任班上的學習委員,在處理班上同學的各種材料時,始終保持著嚴謹負責的態度,并幫助同學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她還擔任學院第46期和第48期積極分子培訓班副班長,開展學院的積極分子管理工作,同時還擔任實驗室負責人。
“十分感謝我的師兄師姐,特別是楊倩師姐、李波師兄以及呂澤瓊師姐,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他們平時都熱心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當我做實驗碰到困難向他們請教,他們總會耐心地和我討論并提出建議,我立志要向他們看齊。同時也要感謝我的師弟師妹,在我很焦慮的時候給予鼓勵。”劉倩說。發表學術成果、獲得“國家獎學金”、被評為“四川省優秀畢業生”,正是實驗室良好的學習氛圍,推動她逐漸進步。
生活中的劉倩是一個喜歡聽音樂的人,她說:“在心情煩躁的時候,我總是通過音樂的旋律讓自己安靜下來,特別是實驗沒有進展或者沒有耐心看論文時,我戴上耳機就感覺進入了自己的世界,安靜又富有活力,靜靜地看著窗外來來往往的人,一會兒就感覺內心十分平靜,很快又可以進入自己的狀態。”
她很喜歡莫言的一句話:“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積累。只有拼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機會永遠是留給最渴望的那個人,學會與內心深處的你對話,問問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靜心學習,耐心沉淀,送給自己,共勉。”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劉倩會在科研道路上,繼續揮灑自己的才華,親手繪出一幅美麗的科研畫卷,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