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上,他始終保持篤定前行的身姿;辯論場上,他靈活應變從容應對;生活中,他張弛有度肆意人生;舞臺上,他閃閃發光做自己的巨星。他叫劉一,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2023屆本科畢業生,是全面開花的“六邊形戰士”。大學四年,他成績優異,攬獲各類獎學金,獲得多項譽,現已保研至北京外國語大學繼續深造。
劉一,中共黨員,外國語學院2019級本科生。獲得2020-2021學年度國家獎學金,四次獲得“校級優秀三好學生”榮譽稱號,獲得第十六屆中華全國日語演講比賽西南賽區三等獎、第四屆人民中國杯日語國際翻譯大賽本科組三等獎,取得日語N1、CATTI三級口譯證書、韓語TOPIK中高級證書,曾任外國語學院2020-2021屆辯論隊領隊。
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作為日語專業的學生,大三的課程開始細化分支,涉及文學、文化、語言學、教育學等,劉一突然意識到,自己對于本專業的知識儲備是遠遠不夠的,他希望得到更進一步學習,所以選擇了深造。
劉一對歷史很感興趣,保研的專業方向選擇了日本文化。除了對于歷史的喜愛,驅使劉一選擇這一方向的還有另外一層原因。劉一希望站在中國學生的視角,去客觀看待日本的歷史與文化,通過更加清楚地了解不同的文化,以防隨著時間更迭,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篡改歷史,出現別國偷竊我們的文化卻不自知的情況。“作為一名中國人,牢記那些不應該被遺忘的人和事,傳承和守護中國的歷史文化瑰寶。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揚優秀傳統,立文化自信,這就是我的初心所在。”他說。
北京外國語大學是學語言的同學夢寐以求的學校,代表了語言學的最高學府。這個目標院校對于劉一來說比較具有挑戰性,不過也鞭策他更加努力學習。“選擇北外壓力挺大的。”劉一說,當他進入北外夏令營微信群的時候,這種壓力更加明顯。“在群里可以看到很多來自其他高校的同學,當優秀的他們跟你站在同一個競技舞臺上,你肯定會有壓力的。”他說。得知面試成績專業第一時,劉一十分驚喜,不過也是功到自然成。他說:“學習是非常公平的,保研看的是你的知識水平和研究能力。”劉一認為,由于所處的地區、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擁有的資源也許有所區別,但這些都不是決定一個人學習好壞的根本因素,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求學能力和學習態度。
談到面試技巧,劉一說:“我認為面試最重要的技巧就是真誠。”知道多少答多少,不知道的話就老老實實地跟老師說,不能濫竽充數地強行回答老師的問題。面試前,劉一利用一周時間讀完了《日本文化史》和《日本文化》兩本書。面試時,老師問他:“你認為日本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圣德太子這個人存在?”劉一心頭一驚,他讀的書里并沒有明確說明這個問題,劉一誠懇地說自己確實沒有去了解過這個,感謝老師的提問啟發了他,對于這樣一個年代久遠的人物是否真實存在,還需要進一步考證,未來他會抱著更加學術、嚴謹的態度去審視這個問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誠懇的態度給老師留下了謙遜有禮、敏而好學的好印象。
此外,參加面試時一定要保持自信。如果說想要面試時給老師留下不錯的印象,還可以在平時多鍛煉自己的臨場反應力。“在一個很正式的場合,被問到一個平時根本沒有想過的問題,要怎么去回答;或者在平時遇到了突發狀況,要怎么圓滿地去處理……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鍛煉的。在面試環節,老師提問的思路跟我們預想的可能會有很大出入,那要怎樣把問題引到自己學習過、了解的方向上來,就比較考驗大家的臨場反應力。”他說。
對于未來的研究生生活,劉一充滿了期待,他說:“可以去我國首都,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來自其他國家的同學,進行跨文化的交流,了解各國文化的不同之處。既激動,又期待。”
學習之道:學而時習之
劉一學習成績優異,平時成績穩定在專業前二。談及學習方法,劉一說:“每個人對于知識的接受模式是不一樣的,對A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B有用,需要自己去摸索。”他將學習知識分為四個步驟:了解—理解—背誦—運用,完成這四個步驟的具體方法就是多看書。他常常會把老師講過的教材看上三四遍,等到一本教材看完后,再去找另一本教材,同樣的內容看上許多遍,直到閉上眼就能想起其中的知識才罷休。這種重復看似枯燥,對他來說卻非常有效。
如何檢驗理解和運用知識的熟練度?劉一表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題,知識有沒有學會,題能不能做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他說,“拿日語學習舉例,假如老師要辦一場口語交流會,那我能不能運用現階段學到的語法、詞匯去做一個一分鐘的即興演說?如果能做到,就說明我確實學會這個階段的內容了,如果不能做到,就要反思自己為什么說不出來。如果學習之后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那么學習環節一定是存在紕漏的,只是你自己沒有發現而已。”
取得好成績需要運用合適的學習方法,也離不開端正的學習態度。劉一說:“我們都是學生,學生在學校里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每天的課上完了,可能會有很多地方沒有掌握好,這個時候就該回去看書,應當有意識地去培養有問題當天解決的習慣,不管是問老師也好,自己查資料也罷,盡量在當天解決。
談及對學弟學妹建議,劉一說:“多讀書。特別是文科同學,不管是課堂上的知識,還是其他專業知識,都要去廣泛地閱讀、理解、吸收。”大三時,劉一的專業課老師會讓他們作課前發表,如果同學們所講的內容涉及課堂上未曾提及的專業領域,老師會推薦一些課外書目。好學的劉一認真記錄下來,并一本本找來閱讀,包括書后列舉的參考文獻,劉一也會挑感興趣的來讀。他會經常問自己:有沒有錯過老師推薦的好書?這個月有沒有找到至少3本感興趣的書閱讀?找到自己看書的“路線”,那么“讀書”這個看似寬泛的詞,就可以變成一個具體的學習目標。
合理規劃 找到自己的節奏
除學習外,劉一還喜歡騎行和舞蹈,他說:“在騎行的過程中,我可以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看著城市的掠影,而跳舞時我可以走進自己喜歡的音樂,這些都會讓我進入一個很享受的狀態。”這兩種方式都讓劉一能夠暫時忘卻煩惱,讓自己處于放空的狀態,這對緩解學習壓力和轉變心態都是有幫助的。
同時,劉一很注重時間規劃,會將學習和愛好劃分成不同的時間段。比如上課時間就只想學習的事,晚上七點之后再去做學習以外的事情,而周末的時候就把主要精力放在騎車或跳舞等愛好上。“這樣給自己做一個明確的時間區分,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保證自己有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各種事情。”劉一說。通過興趣這面鏡子,劉一認識了一個更具體的自己,他開始明白自己習慣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和生活節奏,然后接納自己,成為自己的朋友。
本科期間,劉一還加入了學院的辯論隊,在這里他不僅認識了很多朋友,還切實地提升了思維能力。“在準備辯論和辯論的過程中,有時也會陷入自我懷疑,但當我一步步尋找對方漏洞,逐步反擊內心的矛盾之后,我會比之前更加堅定地相信有理有據的事實。”此外,辯論讓劉一看待事物有了更多元的視角。“有時會抽到與自己觀點并不契合的一方,但我作為持方必須為此辯護,這就要求我必須去深入了解這一立場。”在了解不同立場的過程中,經過查找資料、邏輯演繹、層層推理,他的心態愈加平和,能夠包容更多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正是在辯論隊的經歷,讓我真切地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內容。”劉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