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廖賢杰、向宇、龐治海和楊皓相聚于德馨苑一棟649寢室。學習上,他們是彼此的明燈,相互指引前進的方向;生活中,他們是彼此的星辰,為緊張的學習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四年時間,不斷積淀,四人全員考研上岸,成功為自己的本科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廖賢杰考研至江蘇大學,楊皓考研至南京工業大學,龐治海考研至上海理工大學,向宇考研至河海大學。
下定決心 就要打好攻堅戰
心懷理想,步履鏗鏘。清晰的目標是成功的開始,心中有奮斗的方向,步伐才會更加堅定從容。龐治海和廖賢杰表示,他們是在大三暑假明確了考研的目標院校,并開始全力沖刺備考,而同寢室的向宇、楊皓本來是沒有考研打算的,在寢室學習氛圍的影響下,他們還是加入了考研的隊伍。楊皓表示:“寢室里濃厚的學習氣氛深深影響了我,當時就想著和他們一起努力拼一把。因為開始得比較晚,時間比較緊張,所以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抓到學習的重點。”楊皓和向宇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只要開始,雖晚不遲。
一旦確定目標,就要全身心投入,以最好的狀態學習備考。其中,制定學習計劃是備考中的重要一環。龐治海說:“我從三月開始復習數學和背英語單詞,七月開始重點學習專業課,九月份開始刷真題。”向宇說:“我從考前三個月開始復習政治,堅持每天一套數學真題,晚上刷英語或專業課真題。”楊皓則表示,他從大三暑假開始準備,前期以數學和英語為重點,后期專注專業課,晚上是復習政治及進行學習總結的時間。“七月份開始準備考研后,我先重點復習數學和英語,八月開始準備專業課,九月份重點練習真題。每天安排比較固定,上午學政治,下午學英語,晚上再鞏固數學或專業課。”廖賢杰說。為了更好地完成學習計劃,整個寢室有著固定且規律的作息安排表:每天早上八點左右離開寢室,吃完早飯后直接去圖書館學習;12點左右吃午飯,午休后兩點繼續到圖書館學習,學習到六點左右吃晚飯,飯后繼續去圖書館學習。“要勞逸結合,學習和休息都要兼顧,這樣才能保證學習的專注。”龐治海說。
當然,考研的道路布滿荊棘,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也遇到不少困難。考研學習中專業課難度較大,與其他科目相比可參考資料較少,且專業課答案具有不確定性,備考相對困難。但因為室友們研究的方向有交叉,彼此間可以相互學習討論,并且通過咨詢學長學姐獲得相關資料也能有所幫助。龐治海說:“我的英語學科相對薄弱,前期就靠大量記單詞彌補短板,后期不斷鞏固,再大量做真題,當時我就堅信付出一定會有回報。”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做好統籌規劃,學會揚長避短很重要。楊皓表示:“數學相對薄弱就應當更加注重專業課學習。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他們而言,考研備考本身就是平淡枯燥的過程,日復一日地堅持學習、每天雷打不動地完成學習任務。然而,當這些稀松平常的日子慢慢過去,能感受到自己每天切實的進步與收獲,平凡的每一天最終匯聚成一段不平凡的日子,是共同奮斗與成長的足跡,是寶貴青春里四個少年相互鼓勵前進的回憶。
考研路上有彼此 不孤單
四個男孩子性格迥異,但緣分讓他們相聚在一方宿舍。來自閬中的寢室長龐治海,活潑開朗、陽光自信,經常在晚上帶動室友一起討論問題,活躍寢室氣氛。來自自貢的廖賢杰,為人謙卑上進,思維敏捷,曾多次參加過各級學術競賽并獲得大學生數學競賽省三等獎、校三等獎,大學生機械設計創新大賽校級一等獎,也多次取得校級、院級優秀三好學生。同樣來自綿陽的楊皓、向宇,性格卻各不相同。楊皓善于利用時間,有較強的自控力,即使他是最晚確定考研目標的一個人,也能合理分配時間,快速跟上室友們的步伐。向宇低調而勇敢,心態好且知足,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也有著明確的目標,因此在等待考研結果的時候,向宇說:“沒有心理準備,自己穩上!”四年磨合,他們是舍友,是兄弟,更是并肩作戰的、越過一山又一山的戰友。
一個人的考研路是孤獨、困難的,而一個寢室的考研路則是溫暖、難忘的。龐治海說:“考研的時候,大家一起吃完晚飯,會在圖書館周圍散步、聊天。身心得到放松,同時也很解壓。”回想起七月份的某一天晚上,龐治海和楊皓因為研究一個公式的推導方式,討論到凌晨兩點多。一開始是兩個人在各自的床上語言交流,后來發現解決不了之后,兩人便下床拿筆計算,甚至給在家的廖賢杰打語音電話討論求解,最終解決了問題,才又繼續睡著。正是有了這種彼此的陪伴、幫助,才能使那夜一個人的苦思冥想變成一個寢室的積極討論,讓他們在考研路上克服層層困難,并肩成長。“或許在多年以后,回想起這個夜晚,是生命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卻難以忘懷。”廖賢杰說。
當談到考研過程中,誰對自己的幫助最大的時候,他們都認為是彼此。“我的室友們在考研這一路給了我陪伴和鼓勵。我們相互給對方建議,一起放松娛樂,一起思考題目,一起暢談未來,是他們的陪伴點綴了這條難捱的考研路。”龐治海說。當然有陪伴,更有追趕。面對寢室出現的“內卷”現象,龐治海覺得是利大于弊的:“考研就是一段內卷的經歷,平時看到室友學習時,會競爭誰學的時間多。我們會互相激勵,共同進步。”陪伴更是學習路上的助推器,他們彼此幫助,彼此鼓勵,在相互追趕中逐漸蛻變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抵達“研”岸 奔赴未來四年
時光轉瞬即逝,畢業悄然降臨。四年前,四個男孩用同樣的鑰匙打開同一扇大門,四年后他們將手握不同的“鑰匙”打開通往未來的那扇“門”。談及“考研秘籍”,他們有話說。
龐治海認為:“日復一日地重復執行學習計劃,這是一個枯燥的過程,但因為有彼此的陪伴也并沒有那么難熬,考研期間最好要有研友,相互監督。”向宇認為:“相信自己是力量的來源,大膽一點,迎難而上,即使分母再大,只要你是分子就一定有機會成功。”楊皓認為:“開始行動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不要總是問現在開始來不來得及,只要開始準備了,就一定來得及。”廖賢杰說:“選擇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習效率高效的有力保障。最好選擇自習室或圖書館等較為安靜的環境進行學習,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自制力。”
考研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四人一致認為是“堅持”。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有所收獲,龐治海對此頗有感悟:“考研不難,難的是一直堅持下去,上了考場就戰勝了一半的人。我周圍有朋友考研考到一半就放棄了,等到考研結果出來又感到后悔。所以我想說的是一旦選擇了考研就一定要堅持下去,每天學一點,這樣不論最后結果如何都不會留下遺憾。”
學會勞逸結合,往往能夠事半功倍。備考期間學習節奏比較緊張,“我們在圖書館學習的時候偶爾能夠聽到‘馬爾代夫’傳來的歌聲,這會讓我們短暫地放松一會兒。”龐治海說,“在感到疲憊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睡覺,與其低效學習不如好好休息,休息好了才能接著續航。”在學習之余,四人會一起打籃球,用賽場上的競技揮灑汗水,消除學習帶來的焦慮感。
回顧考研歷程,四人不僅是生活上的益友,更是學習上的良師。時光飛逝,離別在即,大學四年他們收獲了一輩子的友誼,對于未來,他們滿懷期待,他們即將背上行囊,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