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績點專業第一,熱衷于奉獻自我,閑不住的她,想做溫暖的“小太陽”。她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仲存,獲評2023年度“西華之星·公益服務之星”并在西華秋韻舞臺上接受表彰,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她的故事。
人物介紹:張仲存,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宜賓校區)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2021級本科生,中共預備黨員,綜測績點專業第一,獲2022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青年人才發展基金、兩次國家勵志獎學金、才達特別助學金、加富助學金、頂新康師傅明日朝陽獎學金,綜合素質A級證書、互聯網+省賽銀獎、互聯網+省賽銅獎、三創省賽三等獎、西華之星,西華杯立項、2次校級一等獎學金、2次校級二等獎學金等40余項國家級省級校級榮譽。
厚積薄發 砥礪自強
剛入校時,和許多新同學一樣,張仲存感到非常興奮和緊張,對新的環境、新的面孔和新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和不適應。她深知自己需要學習和適應的還有很多,因此在學習上沒有懈怠,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當談到她的學習方法時,她說:“保持對學習的熱情和專注,以及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我喜歡使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進行記憶,科學高效背誦。在注重深度學習的同時也要注重放松和休息。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與此同時,她提到,保持對時事熱點的關注,以及在課上認真聽講并做筆記,是她學習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好習慣。
當然,學習路上并非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時,張仲存會客觀分析自己的問題所在,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比如制定學習計劃、做好筆記、復習和預習等。這些方法也幫助她更好地管理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全面發展 忠于奉獻
學習上的名列前茅并不是張仲存的唯一追求。在大學,她還積極探索著另一條道路:志愿服務。在這條道路上,她同樣做出了非凡的成績:志愿四川總時長1233小時,獻血量1100cc;寒暑假、春節仍在抗疫一線服務,多次被授予“防疫先鋒”稱號;自2020年以來,組建留守兒童貧困學生團隊,組織志愿服務達100余場,幫扶大涼山留守兒童以及青少年累計1100人次,帶動500名高校大學生從事志愿服務。
在志愿服務上奉獻了如此多的時間與精力,張仲存并不是一時興起。“我是一個來自大涼山的留守兒童,曾經歷過生活的困苦,我明白他們需要的是什么。我希望為留守兒童撐起一把傘。”張仲存說。在她眼中,志愿服務不僅僅是一項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工作,更是一種使命和責任。
在做志愿的道路上,她也曾有過擔心與迷茫,但學院、老師們的大力支持以及校友與前輩的成功經歷,激勵著她不斷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
在一次次志愿活動中,張仲存也收獲頗豐。她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他們一起工作和交流讓她受益匪淺。“我更加了解社會的需求和自己的能力。通過參與不同類型的志愿活動,我接觸到了不同的人群和問題,這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同時,我也通過志愿活動發現了自己的潛力和興趣所在,為未來的發展找尋到了更多的機會和方向。”她說。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像她一樣在志愿服務中不間斷地投入。在公益活動中,有很多人想參加卻抽不出時間,或時間跨度太長,無法靜下心來參加。面對這個問題,張仲存是這樣回答的:“公益活動不應該只關注參與時間的長短和證明的獲取,真正意義在于通過參與活動讓更多的人關注社會問題,并付出自己的力量來改變現狀。”
大學期間,張仲存參加了相當多的志愿活動,其中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大學二年級暑假在合江門街道的志愿經歷。當時的她被任命為宜賓市合江門街道的團委副書記,第一份任務是在北門社區的暑托班支教一個月。由于當地條件有限,為了確保孩子們能夠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張仲存自費購買了一些必要物資。每天早上7點,她需要從西華大學宜賓校區南門乘坐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前往北門社區,為孩子們上課。下午5點半下班后,還要返回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宜賓校區,繼續參與“樂業宜賓”的志愿者工作,每天晚上11點左右才能回到宿舍。在這個月里,盡管工作強度較大,她仍感到非常充實和有成就感。這段經歷不僅讓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當地的文化和生活,體會到孩子們的樂觀、堅韌與熱情,也讓她收獲了寶貴的團隊合作經驗和技能。同時,與一群充滿激情和奉獻精神的大學生一起工作,張仲存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職業選擇和人生目標。
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以外,張仲存還參與了諸多比賽,取得綜測第一的優異成績,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六邊形戰士”。關于志愿活動與學習之間如何平衡的問題,張仲存有自己的心得:“首先,制定一個詳細的學習計劃和時間表,確保每天都有足夠的時間用于學習和完成作業,同時留出一定的時間用于參加志愿活動和比賽。其次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以便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學習任務。最后,合理安排休息時間,適當的休息可以幫助恢復精力和注意力,以便更好地投入到下一個任務中。”
無數次的實踐告訴張仲存:志愿服務工作并不是光靠一腔熱情就能做好的。她總結了幾項志愿服務工作需要的技能和素質:
職業道德素質:志愿者需要嚴格遵循職業道德規范,具備團隊合作意識與奉獻精神。
溝通協調能力:志愿者需要具備溝通協調以及文字表達能力,在志愿者服務過程中,需要與其他人進行語言溝通,也要進行組織協調。
專業技能:在計算機、攝影、手工等不同領域中為志愿服務做出貢獻。
社交能力:志愿者需要具備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夠與不同類型的人進行有效溝通和合作。
組織能力:志愿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能夠協調好資源和工作流程。
耐心和細心:志愿者需要具備愛心和耐心,愿意為他人付出時間和精力,理解和體諒他人的困難和需求。
青春寄語 無畏將來
經過了如此豐富且有意義的兩年時光,張仲存談及她最大的收獲就是成長和學習的過程。在這兩年時光里,她學會了如何獨立生活、如何自主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溝通以及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她說:“我更加自信和獨立,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同時,我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
“學校培養人才如同栽培大樹,給予充足的陽光與雨露,讓我們茁壯成長。學校對一個青年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我們知識儲備的重要來源,通過系統性的課程學習,我們才得以掌握知識和專業技能。學校也塑造了我們的價值觀,培養了我們的社交能力。”張仲存很感激西華為她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給她廣闊的平臺和支持,讓她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在這里,她不僅獲得了知識和技能,還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收獲了寶貴的經歷和體驗。
同時她也十分感激她的老師們,他們不僅教授了她知識,還關心她的成長和進步,在無助的時候給予了她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指導。“感謝學院副書記馬洪波老師以及我的輔導員鄒穎老師,他們一直鼓勵我追求自己的夢想,教會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她說,“通過不斷學習和嘗試,我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所在,并開始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這些經歷讓我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并激勵我不斷前進。”
人人助我,我助人人。對于那些暫處于迷茫的同學們,張仲存想告訴他們一些建議:“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激情,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物和領域,并努力追求它們。通過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激情,你可以更好地確定自己的目標和計劃。不要害怕失敗,在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的過程中,失敗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