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入選全球頂尖一百材料學家(Top 100 Materials Scientists)名人堂榜單的第49名,基于在過去10年中(2000-2010年)發表研究論文的被引用率;他是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 fellow,美國物理協會(APS) fellow;他在1998年作為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的有關碳納米管陣列的論文目前已被引用1800余次,位列1996-2006十年間全球材料科學領域被引用最高的論文第二位,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曾被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CNN,AIP等國際期刊介紹。 ????? 他是世界納米材料研究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曾是美國波士頓學院物理系終身教授,現為美國休士頓大學物理系Cullen杰出終身教授,他是西華大學1980級鑄造專業畢業生。他就是懷揣夢想踏入西華沃土,從此走上科研之路的任志鋒教授。 11月28日,任志鋒教授回到母校西華大學,他并非白發蒼蒼的儒雅,也沒有西裝革履的嚴肅,有的只是低調簡單的著裝、平易近人的語氣。然而眼鏡后那雙堅毅的眼眸,還有那沉重的“隨身辦公室”背包,無聲地訴說著這位已是世界知名材料科學家的嚴謹與堅持。 學習過程:每一天都不斷完善自我 “父親沒有什么文化,甚至連‘扁擔挑成的一’都不認識,但是他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他的讀書重要論影響了我的一生!”任教授深受父親的影響,堅信父親的讀書重要論, 1980進入成都農機學院(今西華大學)學習。 雖然所學的專業“鑄造”被賤稱為“翻沙”,但任志鋒仍是踏實地完成每一天的學習計劃,不僅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也鍛煉了良好的實踐能力。大學最后一年,當又一輪就業軍團走向社會,父親的讀書重要論擺直了任志鋒的人生路:“大學畢業還能繼續念書嗎?”就這樣,他憑借自己日積月累的穩固基礎考取華中科技大學鑄造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將科研方向定位在處于科研前沿的金屬凝固理論。 三年中,任志鋒不斷完善自我,投身科研。臨近畢業,他在報紙上讀到了前沿科學“高溫超導體材料”的相關報道,想到與自己所學的專業同屬材料領域,他深感“機會來了!”遂寫信給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管惟炎研究員,后以合格的成績和學術論文取得了管惟炎研究員的博士生資格考試,進入中國科學院,并最終踏上了出國深造之路。 科研道路:把握每一個另辟蹊徑的機會 父親從小就教育任志鋒:“凡事不要一條路走到黑,要邊走邊看別的路。”那時,任父以售賣蔬菜維持家用,總是想方設法讓自家的蔬菜長得快些,任志鋒回憶道:“父親總是在別人沒有黃瓜成熟時賣黃瓜,別人賣黃瓜時他早賣茄子!”另辟蹊徑讓家里有了一定的收入,也對任志鋒的科研路起了莫大的作用。 在美國學習八年后,任志鋒已經在超導體材料和碳納米管的研究領域有了不俗的成績,在《Science》和《Nature》上各發表論文兩篇,并想在此領域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借此機會申請美國大學的助理教授職位。 在研究超硬材料過程中,任教授發現了有序排列的碳材料,“有些人發現了與自己研究課題無關的現象,就會忽略它,但是我卻覺得有意思,覺得這是個另辟蹊徑的機會!”他查閱了相關文獻,發現這正是一些人追求的“碳納米管正列生長”現象,不禁大喜,立即將研究方向轉向碳納米材料,將研究成果撰寫論文發表于《Science》,并成為全世界材料科學領域十年來被引用率最高的10篇論文之一。 “偉大的科研成果有時是一些‘副產品’,所以我們要鍛煉自己的洞察力,有另辟蹊徑的開拓意識,才能把握住機遇,取得成功。”一個時常聽到的道理,從任教授口中吐出,卻顯得耐人尋味、醍醐灌頂。 為人之道:心懷感恩 生活簡樸 “做人要心懷感恩,有能力就要幫助別人。”此次百忙之中回到母校,任志鋒最大的目的就是為學校建立“先進材料及能源研究中心”,為西華大學材料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診斷把脈。 “西華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工科學校,必須要有自己的博士點,今后才能在眾多大學中有立足之地!”為了給母校的博士點建立打下基礎,任志鋒教授此次偕同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江學者與杰青獲得者等國內材料科研領域的14位專家友人,為我校材料學科把脈,同時,也積極探索開設“3+1”、“4+1”等海外留學項目,為西華學子創造出國深造的條件。 任志鋒的感恩不僅體現在回報母校,保持生活節儉也是他感念小時候貧苦生活的方式。平日不用出席正式場合時,任志鋒總是一身舊衣,他指指身上的衣服說:“這就是我兒子穿舊了的衣服。”然而這份物質上的不追求,卻反而顯得其精神上的清朗:“現在,我在美國還種著各種蔬菜,小時候我父親就是賣各種蔬菜為我湊學費,很懷念。” “現在社會經濟在發展,精神方面的發展卻沒跟上,人們缺乏感恩之心,這是社會信仰的缺失!”任教授說道。 寄語學子:學生的任務就是抓緊一分一秒學習 當問及對師弟師妹的寄語,任教授脫口而出:“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 ??? “當年我在學校讀書時,早上六點起床,慢跑四十分鐘去食堂打早飯,然后在去教室的路上邊走邊吃,午飯晚飯都這樣走著吃!”任教授回憶起從前在西華的時光。“那時候過著食堂、宿舍、教室三點一線的生活,需要買東西就請進城的同學幫忙帶,純粹地、心無旁騖地念書!” 說到如今的大學生,任教授感慨萬千:“現在,社會上對學生的誘惑太多,很多大學生平時不好好學習,畢業了便憤懣自己什么也沒學到、找不到工作,卻不反思自己的過錯,太浮躁!”對于現在大學生找工作眼高手低的現象,任教授直言:“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螺絲釘,做好自己的事,才能讓社會這個大機器高效轉動,不要拿了800元的工資,就羨慕人家拿1000元的!” 另一方面,任教授也倡導學術上言論自由的思想:“昨天座談會后聽到下面的老師和學生說‘院士坐在上面,我們都不敢發言了’,這很不好,學術交流就是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否則怎么相互促進?” 對于工科學生,任教授希望他們能將科研付諸于生活——“這樣的成果才能滿足人類需求、促進人類進步。”同時,他也鼓勵同學們踏實前進,不要期待天上掉餡餅、人生大轉折,“我的科研路,每天都會經歷試驗的失敗,但是只要總體呈上升狀態,人生就能獲得成功!做人做事都要一步一個腳印!” “做好今天的自己,才能在明天機遇到來的時候適時把握!”任志鋒教授在采訪過程中,將這段話重復了五遍。“三、四十年前,我并沒有什么遠大志向,只是想要走出農村,但是每一天對自我的完善,讓我能夠在明天看到機會時,已經做好足夠的準備去把握它!” 踏實,一個讓我們耳熟能詳的詞語,也是浮躁的年輕人逐漸忽略的為人之道,任志鋒卻用他的人生路告訴廣大青年學子:腳踏實地,普通人也能成功!  |
責 編:王蜀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