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從西部農村走出來,雖家境貧困,卻自強不息;他從點滴做起,在平凡中抒寫著樸實的精彩;他堅守天道酬勤的信念,譜寫出不懈求索的篇章。他就是第三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我校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研究生鄧星橋。 2006年8月21日,這是鄧星橋永生難忘的日子。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第三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頒獎典禮上,作為全國100名獲獎的學子之一,他懷著無比自豪的心情從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楊樂手中接過獎杯和證書,在如潮的掌聲中同獲獎的同學一起興奮地捧起了獎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鄧星橋至今仍激動不已:“這次頒獎儀式與以往相比有太大的不同。這是鄧小平他老人家將稿費全部捐贈出來設立的獎項,而小平同志一直是我心中最敬仰的偉人,所以獲得這個獎更加堅定了我學科學、愛科學、致力于科技創新研究的信心。”面對榮譽,鄧星橋顯得非常清醒,他說,這個獎是對學校多年來在機器人足球創新研究中取得成績的肯定,是每一位參加該項目研究的指導老師和伙伴們共同努力的結晶,自己只是很幸運地成為他們的代表。獲得這個獎對自己更是一種責任,今后,將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和帶動更多的同學加入到科技創新的隊伍中來。 在隨后的幾天里,鄧星橋受到了王兆國、陳至立、鄧樸方等中央領導的接見,還與楊樂、計雷、馮軍等中科院院士、科技界前輩、企業成功人士進行了座談交流。“在交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們對青少年科技創新的重視與期望,也對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此次北京之行讓鄧星橋受益匪淺。 寒門學子的求學夢 鄧星橋來自四川宜賓江安縣的一個農村家庭,為了讀書鄧星橋每天要走10多里的山路到學校。貧寒的家境讓他從小就懂得了求學的艱難,也讓他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走出大山。對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鄧星橋倍加珍惜,小學連續5年期末考試數學拿滿分的記錄在該校至今無人打破。初中畢業時,他成為該校唯一一個考上師范學校的學生。當大家都以為他從此端上鐵飯碗的時候,鄧星橋卻選擇了讀高中。上大學,到更廣闊的地方獲取知識是他從未改變的夢想。3年的寒窗苦讀終于讓鄧星橋如愿邁進了大學殿堂,成為我校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的一員。 從不停止的創新腳步 鄧星橋從小就對設計很感興趣,動手能力也很強。因為山里經常有小動物跑到田里偷吃莊稼,父親常會制作一些精巧的捕獵工具,鄧星橋總能成為一個好幫手。進入大學后,學校里的各類創新設計大賽成了鄧星橋大展身手的好地方。 2004年5月,首屆西南地區機器人足球賽在我校舉行。比賽現場足球機器人的曼妙身姿立刻吸引住了鄧星橋。他知道,從那一刻起,新的人生畫卷在他面前展開。那一年他以全院第二名的成績考取了機械學院的研究生,學習機器人足球的研發。 對鄧星橋來說,機器人足球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剛進實驗室時,望著那一堆大大小小的機器人,他完全摸不著頭腦。但是對機器人足球的熱愛和骨子里不服輸的性格,讓他下定決心:既然認定了,就要堅持做下去,不管有多難,要做就做最好! 從此鄧星橋開始整天忙碌于教室和實驗室,在實驗室里一呆就是十幾個小時,常常連周末也都泡在里面。鄧星橋還記得第一次參加全國機器人足球比賽的時候,剛剛接觸機器人足球的他為了盡快掌握操作方法,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反復演練。那一次他們獲得了兩項冠軍、兩項亞軍、一項季軍的好成績。鄧星橋的導師、我校機器人足球研究所所長王進戈說:“鄧星橋同學在學習上勤奮好學,思維活躍,在策略和程序編制上,常常能大膽創新,另辟蹊徑。”在導師的指導下,鄧星橋在機器人足球研究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第十屆FIRA新加坡世界杯機器人足球大賽”中一項殺入決賽,一項進入八強;“微軟千人工程機器人足球比賽”中獲得亞軍;“華煤杯”第七屆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中獲得一項亞軍、兩項季軍。發表了《基于LWR方法的足球機器人應急策略研究》、《基于遺傳算法的實時動態切換》等多篇論文,這些算法在實踐中極大地提升了足球機器人的靈活性和準確性,隨后的一系列賽事結果證明了該系列理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鄧星橋作為我的學生和實驗室學生骨干,在學習和工作中勤于鉆研,善于思考,表現出了積極認真的態度、勇于創新的精神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具備了一個優秀科研工作者的潛質。”鄧星橋的導師王進戈教授如此評價他。 感恩的心 在采訪鄧星橋同學、班主任和導師的時候,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鄧星橋對學校有著特別深的感情。鄧星橋說:“我是農民的孩子,進入大學學習是我今生最大的幸運,更幸運的是在這里我遇到了許多好老師和好同學,是他們幫助我走過一路風雨。”鄧星橋還清楚地記得,剛進大學的時候,家里幾乎連他當月的生活費都湊不夠,更別說學費了。無奈的鄧星橋已經打好背包準備回家。學院的副書記朱軍知道后,立即找到他說:“到學校了你就安心讀書,任何困難有學校幫你解決。”在學院領導的幫助下,鄧星橋成為我校首批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為了幫助他解決生活費,班主任賈明秀多次到學工部為鄧星橋爭取勤工助學崗位。他自己也利用課余時間做家教等兼職工作。“沒有學校師生關心,我也許不會堅持到現在。” 鄧星橋把學校對他的關懷化成了努力學習的動力。大學四年,鄧星橋年年獲得獎學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班長和支部書記。不僅如此,擔任班長的鄧星橋不僅自己處處做出表率,還帶領全班同學共同進步。班主任賈明秀老師現在都還記得,當時鄧星橋制訂的對英語和計算機過級以及每學期有明顯進步的同學給予獎勵的班規,極大地帶動了班上同學的學習積極性。畢業時他們班成為全院英語和計算機過級率最好的班級。 現在,鄧星橋經常應邀到各地高校講座,不少是名牌大學。鄧星橋說,在這些學校中總能讓人感到非常濃烈的學習的氛圍。學生學習專心致至,而且都敢于夢想,有著明確的奮斗目標。“我們的很多同學卻把大量時間花在娛樂和休閑上。”而一些學生對學校缺乏自信的態度尤其讓鄧星橋不能接受。談到這里,他給我們講了一件讓他至今記憶深刻的事。今年5月鄧星橋到武漢參加“微軟千人工程機器人足球比賽”時,在火車上遇到同去參賽的省內另一所名牌大學代表隊。“當時帶隊的教授知道我們是西華的學生,根本不屑與我們談話。”比賽結束后,當鄧星橋他們捧著亞軍的獎杯回來時,這位教授主動找到他們,非常誠懇地了解學校的機器人研究情況。“這讓我覺得,和許多百年名校相比,西華還是一個年輕的學校,沒有深厚的積累,這就更需要我們每一位西華學子加倍努力,腳踏實地為樹立學校品牌而奮斗。因為有實力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現在,已經研三的鄧星橋正為讀博作準備。他說最希望能繼續從事機器人足球的研究工作,并將它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為之奮斗。 當鄧星橋的背影漸漸模糊在西華園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時,我們或許不會知道這個青年學子曾克服過多少艱辛,也不會知道他的心中埋藏著對學校多么真摯的愛。然而我們堅信,正是數以萬計像他這樣的西華學子,孜孜以求地踐行著“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訓,用青春和智慧賦予西華校園嶄新的時代內涵…… ? 新聞背景資料: “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是鄧小平同志親屬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按照他的遺愿,捐獻出鄧小平同志生前的全部稿費142萬元,由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全國少工委共同設立的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勵基金,專門用于鼓勵青少年的科技創新。主要獎勵在校的大、中、小學生,每年100人左右。候選人必須是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學生,同時是科技創新的佼佼者。今年是第三屆。四川共有5名學生獲得該獎項,鄧星橋也是我校首次獲得此獎項的學生。 責 編:高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