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看見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紙上,當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路上”。 在大學校園里,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奔波于校園內外,走訪于師生之間,用熱情的文字書寫著絢爛的青春,用動人的影像記錄著百態的生活。他們并非新聞專業的學生,然而他們卻一直以職業新聞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培養團隊精神,強調紀律,注重溝通,勇于面對壓力,追求專業,追求卓越。他們——就是活躍在我們身邊的學生記者。 親歷校園歷史 我在現場 近年來在學校的支持下,學生傳媒團隊很快地成長起來。 又是一年黃葉秋,大學生通訊社已經走過了六個春夏。正如第一屆副社長黃子炎說:“在通訊社的3年,我參加了學校很多的活動,也寫了不少的稿件,但是讓我感觸最深的可能是對西華歷史的一種親身經歷!因為我參與的很多活動,可能會被寫進年鑒,載入校史。”一代代校園新聞人在默默的為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奉獻。學校的發展過程中,他們盡到了自己一份綿薄之力。 西華大學廣播臺也經歷了二十余載風雨歷程。臺標特別設計成橙色。橙色是一種象征,是一種品質。它代表淳樸,代表激情,代表著西華廣播和他們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它讓我們的大學生活衍生出色彩斑斕的美麗圖畫!西華廣播人,將躍動的青春火焰傳遍整個校園。在“音樂搶先聽”、“校園直通車”中感受浪漫,讓同學們在旋律中舒緩心情,回味無窮……; 十三年風雨兼程,追求卓越的記者團也一直站在學校宣傳陣地前沿,見證著、記錄著、傳播著西華的成長與發展; 1992年成立的電視臺一步一個腳印的穩步前行,忠實地記錄著學校前進的每一個影像; 從無到有的新聞在線網站,堅持24小時新聞上網制度,在最短的時間里為學校師生提供了最豐富的新聞咨訊。光陰荏苒,學生傳媒團隊發展的歷程如一冊精致畫卷,每一卷都見證著學生記者頑強奮進的歷史。 這一批以學生記者為主體的校園傳媒團隊,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不僅豐富了校園的大學生活,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同時對我們校園文化建設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報道,展示了學校的風采。 服務師生 追尋理想 通訊社就是社員的家,除了上課,他們幾乎都在社里。他們為通訊社,為學校新聞宣傳都付出了很多很多。老社員張珂說:“不管做多小的事情,我們都要把它做到最好,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心里裝著讀者,一心想著怎樣才能更好地服務讀者,所以每次例會上都能看見采編人員的爭吵。熬夜就著濃茶寫稿、擠出課余時間去排版、耐心細致地約稿發稿、硬著頭皮對校園小販開展外聯公關在這里都成為了樂趣。社長王瑞說:“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為了這個承載自己理想和追求的集體。這是記者的職責,不管專業不專業,誰都不能推卸。”新聞的時效性,也往往把每個學生記者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拍照片,寫稿件,審稿子,發新聞,一個流程下來,每個小記者都深感疲憊,但當大家看到新聞時,很少有人想起學生記者付出的艱辛。社員唐欣五天四夜熬通宵寫完我校學生發起的“西西車隊西藏行”的專訪,讓該車隊的幾個負責人非常感動。他們評價小記者唐欣有一種比他們西西車隊騎自行車翻越唐古拉山還牛的精神。工作是苦和累疊加在一起的,但小記者們很高興,每次新的校報出來他們都會為自己所發表的鉛字感動,那種情愫只有身在其中的他們才能體會。 為了能及時讓學校師生了解國際國內及校園最新消息同時又不影響同學們的上課和休息時間,廣播臺的播音時段定在了中午12:30-13:00及晚上18:00-18:30。為此,播音員們經常飯都顧不得吃,下課就徑直到播音室,播完音又馬不停蹄趕到教室上課;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扛著沉重的攝像機奔波于校園的各個角落,只是為了讓學校師生在最快的時間內看到最詳盡的視頻新聞,同時為學校的大小活動保留影象資料,為學校開展宣傳工作提供素材。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電視臺的節目無法讓學校大多數同學所了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家集思廣益,最后決定用臺長字德軍的私人電腦充當服務器,建立起校園網絡在線收看電視節目系統。大家還自己動手制作幕布,在校園搞起電視節目露天展播,讓更多的師生看到我們自己的校園電視節目。為了節省時間,字德軍把寢室都般到了電視臺辦公室。他說:“以臺為家,已經成為每個西華電視人的共識,我們對自己的工作已經產生了一種難以割舍的感情。”電視臺的工作枯燥且繁重,但是沒有一個人抱怨,他們說:每次看到字臺長為電視宣傳忘我工作,總會給我們強大動力。是的,字德軍是電視臺人的榜樣,更是西華新聞人的榜樣。大四畢業那年,他為了完成電視臺的年度計劃,一直在學校留到七月份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西華,離開了他默默工作四年的電視臺。字臺長走了,他留給后來的小記者們一種精神,一種態度,一種新聞人特有的品質。 的確目前各個學生社團的辦公環境較為惡劣,辦公設施嚴重不足,甚至連打稿用的電腦都是從學校淘汰的多臺電腦中東拼西湊而成。盡管如此,卻并沒有影響到同學們對新聞工作的熱情。正如新聞中心負責人在學生社團干部會上勉勵大家的那樣:目前學校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同學們要體諒學校二次創業的艱難;條件完善的情況下工作出色是理所當然,而在困境中能出色出彩,卻更顯“英雄本色”;希望大家更加看重學校所提供的學習鍛煉機會與平臺;克服眼前的困難,激發更大的創造潛力。現在各個新聞社團紛紛響應,自力更生,通過各種方式改善辦公環境,在困境中依然竭盡全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將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薪火相傳精神不息 每年的新生入校時,通訊社、記者團、廣播臺、電視臺都要進行招新工作。每年都會有許多新生加入到學生記者的隊伍中來。在這個特別的第二課堂里,學生記者們不僅體驗到了實踐的快樂,也切實學習積累了新聞采訪專業的知識。“我在宣傳部新聞中心培訓中不僅學會了怎么寫新聞,怎么寫通訊,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處理各種關系,更多地參與社會,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現在擔任記者團團長、國防生班的夏宇說。 通訊社的第三任社長王可然現在已經是華西都市報一名出色的記者了。他說:“通訊社給我提供了一個鍛煉自己的舞臺,正是因為在做學生記者的過程中鍛煉出了文筆和縝密的思維,也是因為在通訊社工作的這段經歷給我增加了許多就業的砝碼,當年我才能在二百多名候選人中勝出。”做學生記者,然后發現自己的興趣并找到發展的機會,在西華,像王可然一樣的同學不在少數。他們在校園,是西華的宣傳員,走出去了,就是西華大學的一張能拿出手的名片。記者團的一名記者高興地說:“做一名學生記者,是我進入大學做得最正確的選擇之一,在這里我結交了許多真心的朋友,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努力,一起收獲著成長著。” “在校園媒體鍛煉一段時間和不鍛煉是不一樣的,去外面實習這種感覺更深刻。”正因為這樣,學生媒體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開拓精神、堅硬毅力的學生記者。這里不僅是學生的第二課堂,也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堅毅品質的重要課外教育環節。通訊社里掛著這樣一副字:“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他們的信仰和箴言,這是他們做人做事的標準。2002年科協年會宣傳中,他們僅用36個小時就做出的八版《科協年會專刊》,版式美觀大方、內容充實生動,全面立體地反映了年會盛況及與會專家學者的風采,受到了劉鵬等省委領導和學校領導、師生的一致贊揚。在通訊社,每一位新成員都會被告知一個信條:任何時候都不怕自己的起點低,任何時候都敢拼敢闖,時刻都保持著對工作的激情。 汗灑西華 無私奉獻 我校學生記者要求全方位發展。他們不僅在新聞消息方面服務同學,也在其他方面帶動同學們積極參與。學生傳媒團隊承辦的“誠信西華、節約西華、感動西華、和諧西華”系列活動為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推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校園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獲得聯合國最高攝影獎的焦波“俺爹俺娘”大型圖片攝影展在學校展出,也得到了強烈反響,并得到社會媒體的廣泛關注;親情教育系列活動喚起了校園親情教育之風。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讓他們能在緊張的學習中體味快樂,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廣播臺多次邀請四川人民廣播電臺“城市之音”等社會媒體走進西華,為同學們呈上了一臺臺精彩晚會。 正是在這樣一群充滿活力,敢于夢想的年輕人的努力下,我校的校園媒體才呈現出勃勃生機,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新聞宣傳工作不斷開拓創新,取得累累碩果。多年來《西華大學報》在全國高校校報好新聞、省市高校校報好新聞評選中屢獲佳績,連年被評為四川省十佳校報,社會影響不斷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校的學生記者數量在200人左右,而曾經有過學生記者經歷的同學則是這個數字的5倍。 學生們的熱情與奉獻,讓老師們常懷感動。宣傳部新聞中心負責人說,學生記者和通訊員是西華大學的宣傳員,已經成為西華新聞宣傳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宣傳部新聞中心將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新聞素養和媒介素質,從關注身邊人,校園事開始,關注社會,關注國家民族;以人為文,求真求實;努力造就一支思想作風過硬,工作作風扎實的校園傳媒隊伍,為學校的新聞宣傳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貢獻。 這對西華的學生記者而言,應該是福音。“那樣,學生記者的生活可能會更加精彩,我期待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2006級的學生記者曾渝理說。
??????????????????????????? 《縱橫西華》欄目組正在錄制節目。伏坤(左一)現為四川衛視編導;林聰(左三)現為廣西電視臺記者
責 編:李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