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7月1日以“'新質生產力與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蓉舉行”為題作了報道。報道全文如下:
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成都7月1日訊(馮思琪 葉茂 記者 陳淋)為促進對新質生產力的深化理解,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的創新發展,加強學科交叉與融合,提升新聞傳播教育的質量,日前,2024年新質生產力與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西華大學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四川省新聞傳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聯合主辦,來自國內高校、學術期刊、業界的20多位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新質生產力與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建言獻策。
與會專家合影
本次會議設置了4個主題分論壇,主題分別為“新質生產力促進新聞傳播學科高質量發展”“西華大學新聞傳播專業學科發展研討”“新聞傳播新質生產力的建設實踐”“新質生產力與學科專業建設”。本次研討會與會專家就新質生產力與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熱點問題發表了精彩的學術意見。
教育部新聞傳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金星教授以“共生共容”的關系來闡述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構建。他從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40年歷程出發梳理出產教融合模式的幾個階段,闡述了我國推動產教融合的本土性特征,并立足當前新聞傳播教育的重要任務,提出了課堂在先、實踐為重、平臺依托等產教融合新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國際新聞界》主編劉海龍教授深入探討了算法想象背后的思維結構問題,以及算法差異化對社會生活的深層次影響。他將算法科技與巫術進行比較,探討了現代人與原始人思維的理性與原始思維的關系,并基于人類學視角對算法想象與算法知識生產分享自己的獨特思考。劉海龍教授還結合中國人民大學辦學實踐提出了建議,他表示新聞院校可以依托自身本地特色進行辦學,把新聞傳播實踐教育與學生就業相結合,打造本地化特色化辦學;段吉平主任認為,學校可以加大教師與期刊面對面溝通的力度,促進教育與科研的相輔相成;金星教授提出,學校應著眼于學生的自身發展與未來就業,結合近年來政府出臺的有關舉措實施產教融合。
教育部新聞傳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新聞傳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成都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石磊教授深入分析了智能傳播作為二級學科的發展歷程,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種新型傳播方式在人類社會交往、新聞生產等領域中的應用與發展,并以此為基點對人機融合下新聞傳播教育提出期許,號召新聞傳播教育發展應當堅持以人為本,引導人工智能向善、向真、向新。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藝術)學院院長孫江教授分享了AI時代全媒體內容生產平臺的教學應用與實踐經驗。基于上述平臺,新聞教育場景可顯著提升文案、直播數字人、圖片類海報等制作效率,進行更高質量的新聞生產。他強調,新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要堅守社會責任,引導學生運用AI技術服務社會,弘揚主流價值觀。
教育部新聞傳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本乾詳細梳理了網絡1.0到3.0的演進過程,闡述了大數據、算法和算力在構建人工智能系統中的關鍵作用,討論了這些技術如何應用于創造、生成和解釋世界,同時強調了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他呼吁關注媒介在塑造公眾認知中的重要作用,倡導通過多元化敘事手段和創新傳播模式,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形象。
在教育部新聞傳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出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蘭州文理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梁寶毓看來,新質生產力對新型傳媒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提倡高校應圍繞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推動產教融合合型人才。在他看來,在此過程中堅實的基礎學科知識仍然不可或缺。
在新的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為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有關新視野、新方法、新工具和新場景的討論。如何深化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的創新發展、加強學科交叉與融合、提升新聞傳播教育的質量,本次研討會4個分論壇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多角度、多視野、多緯度的研討,學界行業互鑒,精彩觀點頻出,會場反響熱烈。通過此次研討會的舉辦,大力加強了新聞傳播各領域的交流與溝通,對以更加務實的態度,以更加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新聞傳播高等教育質量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相關鏈接:
四川新聞網:“新質生產力與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蓉舉行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240701/00145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