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10月18日以“昔日學生趕高鐵奔赴李水城教授講座:有點出乎意料|名人大講堂”為題作了報道。報道全文如下:
10月18日,名人大講堂“古蜀文明季”迎來收官之講,特別邀請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水城,在西華大學(郫都校區)開啟一場名為《人類遷徙與文化交互:古蜀文明的形成》的講座。現場,李水城教授從人類遷徙路線的角度出發,講述古蜀文明的形成過程,以及如何從三星堆文化的特點,看到其中的人類遷徙和文化交互。
“中國的文化發展與人口遷徙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李水城教授還表示,作為古蜀文明的標志,三星堆遺址揭示了長江上游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也充分展現出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交流與互動。講座結束后,不少觀眾意猶未盡,他們也向封面新聞記者分享了此次聆聽名人大講堂的感觸。
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水城
昔日師生再續前緣:夢回課堂
十余年前,李水城教授就曾在成都平原展開調查勘探,而當年陪同李水城教授參與這項調查的學生之一,便是如今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書記羅汝鵬。
在此次名人大講堂講座當天,羅汝鵬告訴記者,之前從別人轉發的名人大講堂預告新聞里得知了本次講座的消息,他便一直持續關注,并于18號上午9點專程坐高鐵趕到成都。
再次走進老師的課堂,他仍舊受益匪淺。“李老師今天的講座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他的這個視野完全是一個世界考古學家的水準,以三星堆為切入點,分享對整個古蜀文明源流的認知。”羅汝鵬特別提到,李水城教授的講座,不僅關注到了具體的世界,還提供了方法論,對人們后續深入研究這個領域有很大的幫助。
談及當年的師生緣,羅汝鵬直言:“感情很深。”根據羅汝鵬的描述,從本科到博士,他都上過李老師的課程,并且由于考古專業的特殊性,他們也經常會在一起做科研。“前段時間李老師來浙江的時候我們沒有碰上,這一次我又剛好在四川,所以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趕來。”他說。
講座現場
高校師生齊點贊:受益匪淺
“巴蜀地區眾多的古城遺址,它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這種文化是怎么來的?跟中原、西北,甚至我們坊間的各類傳聞是什么樣的關系?今天李教授都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權威、非常詳細的講解。”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潘殊閑曾參加過往期名人大講堂的對談環節,他認為,李水城教授的講座呈現出一種“學者”風格,并且從其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達到了中西貫通、古今貫通的效果。
在現場,西華大學黨務工作者周強表示,自己作為四川人,尤其是在聽了今天的講座后,更加拓寬了對古蜀文明的認識。“我們常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今天聽到講座里在說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其實這就像一個大家庭,而我們也是這當中的其中一員,所以這一次是有很多東西都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
“李水城教授把人類歷史的脈絡講得非常清楚。”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金子睿說,李水城教授對人類的文化歷程遷移有了非常明朗的了解,聽完受益匪淺。
媒體報道鏈接如下:
封面新聞:昔日學生趕高鐵奔赴李水城教授講座:有點出乎意料|名人大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