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彭景,她提著包從機房里匆匆趕來,迎面而來的是溫柔的眼神和溫暖的笑臉,讓人感覺如沐春風。
彭景,經濟學院副教授。目前主要授課為經濟法,國際商法,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主持或參與省部級課題多項,主編經濟法等教材三部,參編教材四部。2006年獲得西華大學第一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優秀獎,2015年獲得西華大學經濟學院第五屆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2016年獲得西華大學優秀教師比賽三等獎。作為主編之一出版專著一部,2019年獲四川省哲社獎三等獎。2019年獲西華大學“我最喜愛的老師”稱號。
教有所長 學生的良師益友
對于上過彭景的課的學生們來說,她的課絕不會枯燥。她會將抽象的理論結合到具體的法律事件中,讓理論形象化、具體化,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教給同學們法律思維。她說:“死記硬背絕不是學習法律的好辦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法律意識和思維才是重中之重。”
在課堂上,彭景時常會舉一些恰當的案例,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激發興趣,帶領大家從案例中思考,從而加深對經濟法的理解。用將理論清晰化、易理解化的教學方式,化解了同學們在學習法律條文時的枯燥感受。不局限于課本知識,無限拓展學生們的思維,學生們思維不局限在課本的框架里,而是從大量現實中獲取知識。“我們的思維跟著彭老師不停轉動,感覺像是在海洋里遨游,同時又學到了最基本的經濟法常識。”2016級經濟學院學生詹雪藝說道。
2018年被保送至同濟大學攻讀研究生的梅書琴曾在畢業時感慨地說道:“彭景老師教授的經濟法甚至影響了我今后深入鉆研的方向。法律知識是相當枯燥的,但在彭老師的課堂上學習法律變得十分有趣,也是在這樣有趣的學習中我開始關注到國際法在國際事務處理中所發揮的作用,非常感激彭景老師為我指明了前路。”
正是這樣親和力與專業素養兼具的彭景,慢慢收獲了同學們的愛:“可以說超喜歡彭景老師了,講課很棒,也很為我們著想,真的特別愛。”“彭老師是一位很有親和力的老師,為人溫暖和煦,總是替我們考慮。”在學生中間,這樣的評價比比皆是。
曾有一位學生,考研總分達到清華大學錄取線但卻由于單科分數未達標準最后錯失機會。在那段日子里,彭景不斷地鼓勵著他、告訴他千萬不要放棄。幾年后,這位同學重新考上了心儀的清華大學,他把喜訊第一個告訴了彭景。彭景笑著對他說:“我們師生之間早已成為了朋友,關系決不會因為大學學習的結束而結束。有任何能幫得上忙的,我也一定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細致入微 用心對待教學工作
彭景對教育事業總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她說:“我一直是朝著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師的標準靠攏的。”作為一名教師,彭景最注重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她始終相信只要用心對待學生,學生們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良苦用心。“我會尊重學生的意愿,只要學生有訴求或者需求,我一定會樂意幫助。”彭景說。
對于彭景而言,與學生親近不是刻意去爭得他們的認可,而是想通過實際行動去詮釋她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教學的過程也是老師再次學習的一個過程,通過學生的反饋和提出問題,也會促進教師的思考和研究,“學生們身上所具有的堅持和勇氣等優秀的品質也激勵著我不斷探索。”彭景說。
此外,專業素養也是彭景十分看重的。“科研固然重要,但作為一名教師,沒有教學基礎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沒有根,沒有基礎,是無源之水。”就是這樣,彭景在教學方法上,一直要求自己對教學內容要十分熟悉和透徹。除此之外,她還在各種小細節方面下功夫。
在課堂上,為了讓課堂內容賞心悅目,也為了讓同學們容易接受理解知識,彭景做的ppt總是很美觀,字總是很大,這樣就可以照顧后排可能看不清黑板的同學。學生們對彭景的喜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體現在平時教學的點點滴滴中。
學會平衡 才能更好前進
回想剛進大學時,那時的彭景和大多數大學新生一樣,帶著滿腔熱情,加入了許多的社團,還在主修貨幣銀行專業的同時,選擇了當時還不曾盛行的法學雙學位。面臨著兩個專業的壓力雙重夾擊,繁忙的學業生活和社團活動使她感到精力有限,于是做出了相應的取舍。
“在大學里,不要做無價值的工作,要學會‘舍棄’,有舍才有得。”彭景常常這樣語重心長地教導同學們,自身的經歷使她十分明白取舍的重要性。在她看來,學生應該平衡好學習與社團工作,適應繁忙的生活節奏,把握其中的節奏感,努力充實自己,才能讓在未來有更多選擇。“在我看來,平衡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哲理。科研與教學的平衡,教學相長;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松緊有度。”彭景說。
成為教師后的彭景,白天忙于教學、會議、與學生交流討論……到了晚上,她還會投身于科研之中。“只有夜晚才能真正讓人沉下心來鉆研。”彭景說道。十一點只是彭景晚上開始工作的時間,而一兩點鐘睡覺早已經習慣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彭景獲得的學術成果以及所有的獎項,都是一點一滴做起的,表面的光環背后都是不斷地默默付出。“無論做什么,開始都不要太計較利益,付出與得到不一定成正比。但只要慢慢付出,默默努力,是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光。”
繁雜的工作和科研之余,彭景還會時常去健身房鍛煉。“健身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是強健的體魄。”就是這樣,彭景在生活、工作與鍛煉中找到了平衡點,形成了良性循環。“我的生活基本就是三點一線,學校、 家、舞蹈室,實際也代表了工作生活和興趣,跳舞是最大的愛好,既鍛煉了身體,有更好的精力去工作,同時也愉悅、放松了心情。”她說。
溫柔敦厚 為熱愛不懈努力
彭景總是十分謙虛,面對獲得的學術成果,她仍覺得自己“很普通、還不夠好,需要不斷學習努力。”從彭景那里,可以看出她“干一行,愛一行”的品質,無論作為教師還是學者,彭景始終如一,把每一件事都盡力做到最好。
三尺講臺上,她以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感染著身邊的人;日常生活中,她以自身充實的經歷演繹著生活的多彩,用溫柔、耐心、堅定、謙遜指引著學生們不斷前行。
在她眼里,十多載的教學時光總是緊張而又忙碌的,但更是溫暖和幸福的。她始終滿懷對教書育人與學術研究的堅持,她說:“能遇見這份工作,是我的幸運,我很感激遇到的每一個幫助過我的人。”今后,她仍會為熱愛的教育事業努力,用嚴謹的態度對待專業知識,用溫柔的態度面對每一個人,繼續不遺余力地用自己的雙手傳遞知識,培育一批又一批的西華學子。
三寸舌,三寸筆,三尺講臺,三千桃李;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未來,彭景還將繼續努力下去,在教師生涯的這條路上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