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11月26日以“西華大學:深化綜合改革,促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為題,對我校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進行了報道。報道全文如下:
近年來,西華大學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不斷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體系,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學位授權體系日益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深受社會認可,蹚出了一條省屬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
本碩貫通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
推進本碩課程一體化建設。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等課程為試點,探索建立本碩連貫的教學體系以及一體化的考核機制,在第三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中榮獲二等獎。依托國家級別線上一流課程“中華法文化的制度解讀”,探索本碩共享線上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本碩共建教學團隊,獲得第三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
加強本碩導師協同育人。碩士生導師積極擔任本科學科競賽指導教師,本研組團參與科創活動成為常態,在2024年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中獲得銀獎2項、銅獎9項以及省賽金獎24項、銀獎31項、銅獎39項。積極開展本碩貫通教育教學改革,獲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重大項目,2021年榮獲的9項省級教學成果獎均由碩士生導師領銜。積極吸引本科生進導師科研團隊,實現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與研究生培養環節的有效銜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子刊發表論文的學生羅偉就得益于本科期間進入功能高分子材料綠色制備與循環利用研究團隊。
資源融通 深化辦學模式改革
建設高水平研究生實習實踐基地。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學校與四川交通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電建水電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試點開展工程碩士校企聯合培養,與四川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聯合申報的改革項目入選省級試點,學校獲批四川省首批工程碩博士校企聯合培養改革試點單位,簽約入駐粵港澳大灣區(佛山)先進制造業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東西協作培養卓越工程師。設立招生專項,在2025年招生目錄中單列7項工程類專業學位卓越工程師招生指標。校企聯合產出一批高質量教學案例,近兩年,獲批6個教育部門學位中心主題案例,10個主題案例入選中國專業學位教學案例中心案例庫及專業學位教指委案例庫。
推動校企資源融通。推動試點項目校企共建理事會,依托學校研究生院、聯培單位研發部門分設秘書處辦公室,統籌加強校企資源對接。堅持多學段資源投入,按照“1+2”方式安排,1年左右在學校完成課程學習,剩下時間在企業依托科研項目完成專業實踐和學位答辯。強化校企導學思政,配強校企導師,依托聯培單位設立德育導師,協同做好黨團思政工作。開發一批校企聯合課程,縮短聯培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適應周期。改革成果認定,將行業(產業)導師排名首位、研究生排名第二的成果納入認定范疇,明確學位答辯成果形式可包括學位論文或規定的實踐成果。
守正創新 深化管理體制改革
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強化導師育人能力,加大育人成效考核比重,與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共建“四有導師學院”數字化研修合作基地,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等13所高校院所開展博士生聯合培養。抓牢課程思政建設,2024年新增校級研究生質量工程項目110多項、“新華思政”平臺上線課程20門。抓優協同育人基地,簽約共建多個研究生導學思政基地,立項建設6個研究生輔導員工作室。學校1個研究生黨支部獲批四川省研究生樣板黨支部,1名學生獲評第三批全國高校“百名優秀研究生黨員標兵”。
持續筑牢學位質量“生命線”。健全學術道德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事前與事后、過程與結果、內部與外部”相結合的學位論文質量監管體系。注重學術道德教育,前置開展新生入學前的學術規范教育認證培訓,入學后全覆蓋開展學術道德教育宣講。強化論文雙盲評閱結果應用,送審結果與導師招生指標聯動,論文抽檢有不合格的直接實行“一票否決”。在省級論文抽檢工作中,學校持續多年未出現“問題論文”。2023年,學校在全國省級學位論文質量監測交流研討會上受到上級主管部門表揚并受邀作交流發言。2024年,學校省級碩士論文抽檢“優良率”再創新高,達到82.26%。
大力推進分類培養改革。健全分類培養關鍵環節,修訂2024版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分類評價研究生創新成果,修訂研究生獎學金評審條件。分類管理碩士生導師,區分學術學位、專業學位碩士生導師資格條件。建立招生指標分類投放體系,開展人才培養成效分類評價,增量招生指標向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學位投放。開展研究生創新成果大賽,引導專業學位研究生關注論文外的其他實踐成果產出,推動學術創新成果與實踐創新成果各放異彩。
報道鏈接如下:
中國教育報:西華大學:深化綜合改革,促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