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2月28日對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王貞貞所著《安邦·致君·化民:先秦兩漢〈詩〉教研究》一書作了書評報道,報道全文如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歌的國度。追溯詩歌的起源,最早的詩集,正是產生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詩經》。這些優美的詩篇,展現了周人族群奮斗的艱難與榮耀、周王朝發展的興盛與衰亡,包含著卿士大夫的感悟嗟嘆與普通百姓的歡喜失落……意蘊豐富,包羅萬象。
以《詩》為載體的教化,正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傳統。孔子曾云:“溫柔敦厚,詩教也。”在漫長的歷史時光中,《詩經》始終處于國家政治禮教的核心地位,發揮著重要的教化功能。《詩》之教,春風化雨、浸潤無聲,在經久不衰的傳唱、吟詠與闡釋中,以溫柔婉轉的方式,傳播倫理道德、闡明政教之道,美風俗而厚人倫,和天下而致太平。
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王貞貞所著《安邦·致君·化民:先秦兩漢〈詩〉教研究》一書,以宏觀的歷史視野、清晰的邏輯分析、樸實清新的文筆,構筑起先秦兩漢時代《詩》教生成、發展和變化的完整脈絡。作者從內在屬性與外在功能兩方面,對《詩》教概念進行了系統定義,并在《詩》教的宏觀概念下,提出原始《詩》教、貴族《詩》教與儒家《詩》教三個子概念,然后細分不同階段《詩》教的特征,將《詩》教的理論和實踐放在連貫的歷史序列中進行考察,彌補了以往《詩》教研究斷代性、零散性的缺憾。該書從全新的角度探尋《詩》教的形成與發展,將《詩》教時代前推至西周初期——《詩》的產生與形成時期;同時結合文獻分析與考古成果,在歷史事件中探求和還原詩篇的創作動機,生動再現了《詩》教在不同時期的應用場景,清晰闡述了其功能的發揮。
此外,作者還力圖從歷史細節中探尋每一個變化節點背后的政治及社會因素,諸如原始《詩》教如何過渡到貴族《詩》教?貴族《詩》教為何曇花一現,未能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延續?原本歌樂舞一體的詩樂之教為何詩樂分離,流離飄散?秦漢之際,《詩》如何演變成了《詩經》?作者注重從細微之處入手,通過對歷史事件和現象的深入剖析,挖掘《詩》教理論體系及實踐方式發生變化的深層次原因,為讀者呈現了一個豐富而立體的歷史畫卷。
通過對《詩經》的文化淵源、政治功能及其與社會變革的互動關系進行系統梳理,該書揭示了《詩》教從原始形態到儒家經典教化形態的演變脈絡及其階段性特點,闡明了《詩》教發展的內在邏輯,分析了《詩》教每一階段發展變化背后的政治及社會原因。除對《詩》教理論發展的研究外,該書還特別注重《詩》教在實際政治、教育和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探討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實踐方式和實踐效果。
《詩經》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道德品格的培育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在倫理教化、維系社會穩定等方面的積極功能早為歷史所證明。而在信息紛繁蕪雜、價值觀念多元的今天,復興傳統文化,重啟經典力量,讓“溫柔敦厚”的《詩》教在新時代發揮積極功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安邦·致君·化民:先秦兩漢〈詩〉教研究》一書,以獨特的視角審視了《詩》教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為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重新發掘經典價值,發揮《詩》教在提升國民素養、培育公眾德行、和諧社會關系方面的積極功用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參考。
當然,該書仍存在有待完善之處。例如,由于《詩經》形成年代久遠,與其形成相關的直接史料較為匱乏,對作者考察《詩經》各篇章的形成時間、創作背景和實際功用等造成了較大困難,所以該書中部分考證欠深入。此外,該書系統梳理了從《詩》教產生到漢代儒家《詩》教系統理論構建完成的過程,應該說完成了對傳統《詩》教體系梳理的前半部分。漢代之后,儒家《詩》教的理論和實踐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政治的變革一直處于不斷調整和變化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呈現出鮮明的特點。從魏晉風骨到隋唐氣象,從宋明理學到明清變革,儒家《詩》教始終在歷史長河中沉浮,其內涵與外延不斷發展與豐富。期待作者能夠繼續深耕,完成傳統《詩》教整體歷史體系及現代價值的研究,讓這一古老而偉大的文化經典在新時代建設中重新綻放耀眼光芒。
媒體報道鏈接如下:
新華社客戶端:溫柔教化,延綿千年 ——評《安邦·致君·化民:先秦兩漢〈詩〉教研究》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2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