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3月26日以“面向汽車'新四化' 探尋專業群育人新路”為題,對我校汽車與交通學院專業群建設進行了報道。報道全文如下: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面向我國汽車產業“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以下簡稱“新四化”)發展趨勢,西華大學在具有長期辦學歷史的車輛工程專業、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的基礎上,創辦新能源汽車工程專業,與相關專業有機融合,形成了智能及新能源汽車交叉學科專業群,成立并獲批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同時,學校依托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深化新能源智能汽車創新智造高地產教融合,建設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校企深度融合的地方普通高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研究”,致力于培養跨學科、綜合型應用人才。
西華大學智能及新能源汽車交叉學科專業群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立足“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訓,傳承“知難而進,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按照培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的綜合型應用人才目標,努力創新“扎根地方、面向產業”的教學模式和專業群建設方向,致力于創設“校企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專業交融”的學習體系,為四川省“六大優勢產業”中“裝備制造—汽車產業”發展和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宜賓建設“中國動力電池之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經過近20年的教學實踐,西華大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
校企融通,協同育人,構建“雙師型”師資團隊
西華大學以“校企融通”為核心,依托“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平臺,構建管理架構和運行流程,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充分發揮產業學院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優勢,與共建企業深度聯動合作,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管理實踐基地。通過教學質量反饋和專業滿意度調研,形成專業建設持續提升有效機制。與40名外聘教師構建了“雙師型”教學團隊,實現了教學環節的深度互動。企業技術人員深度參與課程教學,有效滿足了綜合型應用人才培養的教學需求,切實破解人才培養瓶頸。
面向汽車產業變革,重構課程體系
聚焦智能及新能源汽車交叉學科專業群建設需求,經過多輪迭代優化,形成了成熟的綜合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凝練專業核心課程、增加工程實踐學分、設立微專業課程等舉措,構建開放、靈活、共享的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專業發展的多樣化培養方案和選擇機會。以已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國家級別特色專業和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的車輛工程重構后的課程體系為基準,依托共建企業資源,開發了采用項目驅動、任務分解形式的50余個教學案例,覆蓋近10門課程,部分案例已轉化為教材核心內容或納入教學資源庫,實現教學內容全面重構,有效破解了人才培養滯后于產業發展的難題,引領新能源汽車工程和汽車服務工程專業高標準迎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校企共建聯合實驗室,打造實踐育人新平臺
西華大學攜手四川省內汽車骨干企業,共建多個聯合實驗室,打造了一批緊跟技術發展趨勢的產業實踐基地。創新性采用多元教學手段,以50余個工業級實驗項目為載體,搭建了專業群認知實習和生產實習平臺,年均接納學生400人次,提升了實踐教學質量。聯合實驗室形成的實驗項目可開放共享給其他相近專業,其重構實訓方案和條件的模式也為其他項目建設提供了參考。依托聯合實驗室平臺,學校積極開展校企協同研發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論文發表、共同申報獎項等,實現了成果的初步轉化,有效破解了教學與實踐脫節的難題。
暢通校企聯動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構建暢通高效的校企聯動機制,建立常態化溝通和利益共享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效激發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聯合共建實驗室、產業學院、技術轉移中心等平臺,聚焦關鍵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和社會服務活動,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助力企業轉型升級。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走深走實,帶來新技術、新思路和新方法,顯著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為持續深化改革提供了強勁動力。聯動機制的建立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破解了產教融合深度不足的難題。
西華大學智能及新能源汽車交叉學科專業群以汽車產業“新四化”為引領,以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建設為牽引,在宜賓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等專項支持下,深化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報道鏈接如下:
中國教育報:面向汽車“新四化” 探尋專業群育人新路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3/26/content_144746_18380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