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他始終認為,辦法總比困難多;他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科研道路上的重重阻礙,研究生期間發表7篇sci論文,收獲碩果累累;他敢闖敢拼,拿獎無數,研究生畢業后將赴成都理工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看似一帆風順的學習生涯,實則卻是努力的饋贈。他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機械工程學院2018級研究生——王世松。
人物名片王世松,西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18級機械工程專業研究生。攻讀研究生期間,累計獲得國家獎學金1次,一等學業獎學金2次,三等學業獎學金1次。在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發表于中科院3區。第二作者4篇(導師為第一作者),分別發表于中科院1區、中科院2區、中科院2區、中科院4區。進入實審階段發明專利3項,其中第一作者2項,第二作者1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其中第一作者1項,第二作者1項。作為主研人員參與國家/省部課題2項,其中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校級課題1項。
直面困難 迎難而上
世上沒有俯首可得的成功,對于王世松來說,做研究也是這樣。自在西華讀研以來,每一篇論文都是不同的研究方向,這也就意味著幾乎每一次都要從零開始。萬事開頭難,在完成自己的第一篇論文時,王世松也曾走過瓶頸時刻,甚至還被導師批評是小學生寫的文章。談起這件事,他認為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要多看多總結,從別人的成果中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遠。”王世松說。除了專業知識,別人的文章中也能學到寫論文的思路和邏輯,這往往是很多人忽略的部分。“我認為發表一篇論文需要學習50篇左右的文獻,而且盡量要選擇比自己目標期刊水平更高的文章研讀,以更高的水平來要求自己,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王世松說。
在完成自己的第一篇獨立論文時,英語四級考了三次才通過的王世松發現自己很難讀懂那些全英文的文獻,英語成為了自己最大的一塊短板。面對困難,他選擇直面自己的不足。起初,在翻譯軟件的幫助下,他逐漸發現同一領域、同一研究方向的論文所用到的專業名詞都有共通性。因此,他慢慢總結出了閱讀英文文獻的規律。“在閱讀文獻前可以先總結專業詞匯,形成系統記憶后,再閱讀就會輕松很多了。”王世松說,“并且專業文獻的語法也不會特別難,基本都是一些簡單的句式,所以自己寫論文的時候也要注意避免過于復雜的句式。”另一方面,學術性文獻的圖表很關鍵,圖表中包含了這篇論文的核心思想。“讀一篇論文就可以從圖表、摘要、關鍵性的專業詞匯這幾方面入手,剩下的部分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他說。
一開始,王世松很容易把論文寫成對實驗數據的報告。為此,導師對王世松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有自己的創新點和思考。漸漸的,王世松明白了,論文不是單純對實驗數據進行堆砌,而是應該對實驗數據進行一系列的討論與思考。比如說最常見的實驗數據和理論數據的誤差,論文里需要有對誤差來源的思考:為什么會出現誤差?怎樣減小誤差?“實驗或許并不難,唯獨思考才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王世松說。
王世松為第一作者發表的文章
對于一些在撰寫論文上遇到瓶頸的同學,王世松的建議是要做好前期調研,搜索文章,看看最前沿的研究情況是什么樣的。然后開始大量地搜尋文獻,閱讀文獻。王世松建議大家,首先主要看摘要,在了解得差不多后就開始精讀文章,學習他人的寫作思路和了解研究前沿學術科研情況,最后可以在自己的研究上借鑒他人的寫作思路,結合自己項目的實際情況思考新的創新點,并加以研究。“科研很辛苦,但貴在堅持。”王世松說。
學習規劃?他自有妙招
在時間的規劃上,王世松有自己的堅持:不熬夜學習。除了回復國外期刊編輯的改稿意見,他平時都會早睡早起。這樣的作息時間在幫助他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體之余,也提高了他的學習效率。室友李凱說:“王世松是個很有規劃的人,他善于時間管理,懂得勞逸結合,科研生活兩手抓,在學習時全身心進行學習,娛樂時就全身心娛樂。”
就讀研究生期間,王世松一直保持周一到周五做研究,周末休息娛樂的時間規劃。即便是在寒暑假,他也堅持這樣的規律作息。從早上八點半開始工作,保證每天有9個小時以上的學習時間,也有著每天原封不動的午休時間。“因為放假在家沒有雜事可以打擾自己,所以更要抓緊寶貴的時間專心學習。”他說。看似普通的時間規劃背后,是王世松對于學習的清晰規劃、強大的行動力和自我約束力。這些特質合在一起,構成了他成功的充分條件。
勞逸結合是他堅持良好作息的秘訣,一根弦如果長久地處于緊繃狀態,那么就會存在崩潰的危險。人也是這樣,適時的放松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學的時候好好學,玩的時候好好玩就是他的主張。課余時間,王世松喜歡和朋友一起打羽毛球。“長時間坐在實驗室也需要出來活動一下,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王世松笑著說。
在學習研究上,王世松認為心態很重要。許多人本身具備很高的能力,但就是因為心態失衡,最終沒有做出成果。做研究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實驗不順利,調研結果不理想,找不到相關的文獻資料等等。王世松在研究生學習生涯里明白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做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不應該把結果放在過程前面,不能以名利為目的去做研究。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當心態中摻雜了太多的其他因素,一旦過程中出現了不如意,就會懷疑自己,從而心態失衡。”當課題進行得不順利時,王世松習慣站起來走一走,和實驗室的同學說笑幾句,或是走出實驗室放松放松。
看似一帆風順 實則是努力的饋贈
在大學本科期間,王世松的期末成績就常年保持在專業前五。拿獎學金、做課題、保研,他一路走來一直沿著自己既定的方向,但看似一帆風順的人生背后,藏著他多年來的努力與奮斗。
王世松一直堅信,課堂才是學習效率最高的地方。他對自己要求極高,四年學習時間里,他從不在課堂上玩手機,也不做和學習無關的事。克服懶惰、拒絕安逸就是王世松“一帆風順”背后不為人知的“秘籍”。“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他說。別人或許只看到他期末復習時的輕松,卻忽略了他平時日積月累的努力。正是因為這些努力,讓他成功保送了本專業的研究生,進而進入了更高層次的領域學習。
另一方面,做研究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很孤獨的一件事,需要強化自己的內心,并投入興趣,只有真正熱愛這個事業,才能在科研這條路上走的更遠。在別人眼里或許枯燥無味的實驗室學習,王世松卻樂在其中:“我喜歡完成一個課題帶給我的成就感,還有就是完成項目后整理文章投稿的那個階段。這種快樂是其他東西不能比擬的。”
勞逸結合 愛學習也愛寵物
王世松從小就喜歡看法布爾的《昆蟲記》,也正是因為這本書引導他喜歡研究昆蟲。大二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蜘蛛這種動物,并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家里便多了3只寵物蜘蛛。還有一次,因為宿舍偶然飛入了一只鸚鵡,并且賴了一天也不走。王世松出于好心便將這只“死皮賴臉”的鸚鵡帶回家收留,并買了一只鸚鵡給他作伴,未曾想,第二年便多出了兩只鸚鵡寶寶。這也讓家里更加熱鬧了。在家學習的空閑時間里,王世松就會去逗逗鸚鵡,喂喂蜘蛛,放松心情之余也能以更加輕松的姿態投入到科研學習中去。
此外,實驗室的輕松氛圍也是王世松學習生活中一劑有效的調節劑。王世松說他所在的實驗室氣氛特別好,不存在單打獨斗或者有人做不出成果就會自怨自艾的情況。相反,實驗室里的同學會相互幫助,相互打氣。科研進度停滯的時候也會約著出去運動,放松心情。“實在不行就可以暫緩這個項目,去做另一個項目,解決的辦法總會找到的!”王世松說。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是王世松最想對學弟學妹們說的話。他認為,困難無法避免,但是解決辦法總會有的,人生的精彩在于拼搏,一份成就所帶來的喜悅絕不是游戲勝利等可以比擬的。
查漏補缺,直面不足;勞逸結合,適時放松;披星戴月,堅持鑄就卓越。憑著一股干勁,王世松努力奔向自己的目標。未來,他將跟隨導師攻讀博士學位,繼續完成自己的科研夢想。這位樂觀而堅韌的追夢少年將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義無反顧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