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懵懵懂懂到走入學術大門;從“論文小白”到發表第一篇SCI期刊論文;從困難地猛磕文章到樂于享受學術……腦洞大開,喜歡密室逃脫的劉麗成長不止一點點。她認為,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應該心懷家國、立足當下,用所學所知所感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國外的雜志上展現中國人的錦囊妙計。
劉麗,國際經濟與管理研究院2019級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生期間累計獲得二等學業獎學金一次,研一以第二作者身份(導師為第一作者)在國際期刊Complexity(SCI二區)發表藥品供應鏈相關論文“Price Cap Models in Pharmaceutical Online-to-Offline Supply Chains”。目前還有四篇論文正在投遞中,將投稿于國際期刊Sustainability(SSCI二區)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等。項目主研參與國家級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2項,負責主持院級課題1項。2020年獲四川省大學生工業工程創新應用案例大賽三等獎。
專研學術 感觸學術樂趣
得知自己被西華大學國際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錄取后,劉麗很快就和導師取得了聯系,加入了導師的團隊,立即開展學術研究。那個時候,她還在西華讀本科,一面準備畢業論文,一面開始大量閱讀文獻。2019年讀研前的整個暑假,劉麗和同門吳明佳都在學校看文獻,分析論文,跟老師討論。
每讀完一篇文獻,劉麗都要將文章的背景、框架、內容、討論點講給導師聽,并與導師和同門反復討論文章的內容。在閱讀完30余篇文獻后,劉麗開始自己動手寫文章,從2019年10月反復與老師們討論確定論文方向,到建立文章框架、寫初稿,然后反復修改論文,再到2020年11月論文發表,整個過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心懷家國、立足當下,用所學所知所感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國外的雜志上展現中國人的錦囊妙計。在完成第一篇論文之后,劉麗并沒有因為自己取得的成績就沾沾自喜,相反地,這對于她是莫大地鼓舞,她感覺渾身都充滿了干勁。劉麗繼續在“醫藥”這一民生問題上攻克難關,到現在已完成又一篇醫藥相關論文Effects of Power Structure on the Regulated Dual-Channel Pharmaceutical Supply Chain,將投稿于國際期刊Sustainability(SSCI二區)。
去年春節之后,劉麗本來準備立即回學校,但受疫情影響,被迫“滯留”在家,也正是由于在家的這段時間,她感觸到疫情對于整個社會的影響。在其導師的帶領下,劉麗及其師妹開始關注關于供應鏈中斷研究的文章,加之當下疫情在國際上蔓延,于是便想結合自己的專業思考在疫情下應該如何更好地應對。新冠疫情的爆發引發了人們對應急機制的關注和思考,劉麗也將目光轉向如何應對突發事件對供應鏈的中斷上,和同門師妹一起開始了后續三篇論文的撰寫。
有了之前的成功經驗,劉麗對論文的撰寫也有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方法。選題可謂是論文的主心骨,決定整篇論文的走向,但同時確定研究主題也是令人頭疼的問題。其實剛接觸學術論文時的劉麗也是暈頭轉向的,對于論文的閱讀沒有一個較為系統化的訓練,拿到一篇論文不知道該從何下手。但在不斷的學習摸索中,也漸漸地有了方向。
劉麗選擇主題的訣竅就是大量地閱讀文獻,通過從已有的研究入手并將其分類,結合現實社會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探究出需要研究的主題。文獻的閱讀不僅對于研究方向的確定至關重要,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也都是必不可缺的部分。劉麗說自己閱讀文獻的方法就是反復地看,并且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對文獻進行分類、列框架,在看的過程中進行標注,不懂的地方就立即去問。在研究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時刻和導師、同學進行探討,及時修改反饋。
學術研究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劉麗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難。藥品供應鏈需要大量的數據分析,需要進行數學建模、計算。劉麗是文科生,這對她而言是有難度的,“做論文的數學運用和平時的數學學習還是有一定區別的,要更多地對模型進行理解,把一個現實的東西放在數學模型中去體現它,并把它計算出來,賦予它意義。”
一開始,理解模型、建立模型、計算問題對劉麗來說都是一座座難以翻越的大山,本科時期基本沒有接觸過,于是劉麗就開始自學。她購買相關的書籍閱讀,通過慕課等在線學習,邊聽課邊操作,通過反復的學習、練習之后逐漸地掌握了如何應用這些模型。
論文的投遞過程中也遇到了大改和小改的意見。“20多個問題需要改動,其實內心是很復雜的,也覺得很焦慮、很擔心。”劉麗說“但是未拒絕就還是有可能性的。”半個多月的時間,劉麗基本全天都投入到問題修改當中,每天腦海中就只有解決問題一個想法,和導師討論更是每天的日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不斷學習,克服困難,才造就了劉麗的成功。
談及從研一到研二的心態變化,劉麗非常有感觸。其實剛開始做學術論文的時候,更多的感觸只是在做這個事情,自己內心的想法是相對較少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很多的問題,想方法去解決問題的時候,開始感觸到了學術的樂趣,并樂在其中。在學術研究中,需要腳踏實地的努力,也需要堅持不懈的學習,更需要良好的心態,劉麗說:“現在有很多關于研究生壓力過大等相關負面新聞,其實我覺得在做學術的過程中就是心態要好,很多負面的東西要不斷地自我調節。雖然做學術難,但也是心智的考驗。”
亦師亦友 點亮學術之燈
在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導師鄭義給了劉麗許多幫助。論文發表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的問題和困難,而導師會就這些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為劉麗點亮思維的道路。而在平時的學術研究中,鄭義也是一個較為嚴格的老師,有一次還把劉麗“罵”哭了。那是在2019年暑假的時候,雖然還沒有正式入學,劉麗已經開始在導師的帶領下進行文獻的閱讀了,但是由于文獻是全英文,閱讀起來比較困難,加之還未從本科生的身份中轉換過來,很多內容理解不到位,導師讓她進行講解,結果不太盡人意,導師對她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但也正是在這樣嚴厲的要求下,劉麗很快地進入了做學術的狀態,也有了后來的一些成果。
嚴格的導師也是學生生活中的好朋友。劉麗回憶到,研一的時候自己在申請創新創業基金的時候,因為側重于論文的書寫,沒有很好地平衡時間,所以最后申請結果不是很理想,導師在知道之后第一時間便打電話過來安慰自己,很細心地給予鼓勵。
除了導師的指導,劉麗認為,自己的成長還得益于國際經濟與管理研究院整體的氛圍以及學院提供的資源和場所。研究院兩周一次的學術研討會為劉麗開闊了不少眼界,獲得了很多知識的補充,導師召開的同師門組會會對論文進行討論匯報,并提出自我的意見,而這些意見的碰撞無疑也為她的學術之路增添不少助力。不僅如此,研究院的朋友也是劉麗學習路上的好伙伴,大家都會就著自己夢想的方向前進,在這個前進的路上大家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成長。
享受生活 專注事物本身
在繁忙的學術研究之外,劉麗擔任班上的學習委員,組織學術研討會、聯系學術專家、督促同學打卡等。對于自己的職務來說,劉麗覺得這是一個雙向的促進,一方面可以為同學們服務,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這實現自我促進。
“做研究是一方面,享受生活是一方面。”劉麗說,“我是一個比較專注事物本身的人。”在生活中,劉麗也和大多數女孩一樣,喜歡逛街、看電影、吃美食。朋友們都說劉麗在平時是一個比較腦洞大開的人,而她最喜歡的就是密室逃脫了,因為在這個游戲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思考,并獲得成就感。研究生的生活讓她更加感覺心態的重要性,對生活也更加熱愛。
對于接下來的生活,劉麗有自己的目標計劃。她要將自己手中的幾篇論文投出去,再做一些更高質量、更貼近于解決社會問題的論文。
學術研究是一條長路,劉麗希望自己能夠更多地就現實社會的問題做出更多的探究。而對于未來,她也準備繼續深造,感觸了學術的樂趣之后更加堅定了讀博的想法,希望能夠在學術之路上走得更遠更深。面對學弟學妹,劉麗也有想說的話:“無論是做學術還是其他,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非常重要,價值可以在很多地方體現。”
路漫漫其修遠兮,年少風華正當時未來的道路還需要繼續砥礪前行,正如劉麗所說的,價值不限于某一地方,人生還有無數的可能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