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報》6月18日第6版的理論版,全文刊發我院胡大海老師與潘殊閑教授聯合署名的文章《構建科學化適老化的健康傳播生態》,全文如下: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務。這不僅是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實踐,更是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夯實執政根基的關鍵所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作為銀發經濟的重要細分領域,老年健康傳播已超越傳統公共衛生范疇,成為關乎國家治理能力、經濟發展質量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命題。
老年健康傳播不僅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還是企業和社會機構撬動萬億級市場的戰略支點,傳播健康資訊、普及健康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對此,我們要從市場需求、技術賦能等維度發力,構建科學化、適老化、可持續的老年健康傳播生態,促進銀發經濟良好發展,助力健康老齡化目標的實現。
需求旺盛+供給失衡
人口結構變化、政策紅利釋放、消費升級驅動、科技賦能創新等多重因素疊加,為老我國年健康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機遇;銀發經濟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據預測,2030年我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
隨著人口結構變遷和互聯網技術發展,我國老年健康傳播和銀發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4年國民經濟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31031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2.0%,65歲及以上人口2202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6%;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超半數的65歲至69歲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70歲至79歲的老年人中使用智能手機的比例為31.2%。在此背景下,銀發經濟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據預測,2030年我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
一方面,我國老年人的網絡健康信息需求旺盛。人口結構變化、政策紅利釋放、消費升級驅動、科技賦能創新等多重因素疊加,為老我國年健康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機遇。三年前,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就明確提出“推進老年健康知識普及行動”;世界衛生組織“健康老齡化”理論指出,通過信息干預提升老年人健康素養,可降低23%的疾病負擔。因此,構建科學化、適老化、可持續的老年健康傳播生態,對推動銀發經濟向好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此外,由于健康傳播與文旅、金融、教育等領域跨界融合的趨勢明顯,國家將銀發經濟納入戰略規劃,明確提出支持健康養老產業跨界融合。2024年,國務院要求推動“醫療+地產”“AI+養老”等新業態發展,為健康傳播提供政策保障。新一代“新老人”消費能力顯著提升,更加注重生活品質,愿意為個性化健康服務買單,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為健康傳播注入新動能,更多“智慧養老”場景應用、簡化智能穿戴設備操作流程等,更大市場逐漸被打開。
另一方面,老年健康信息市場存在供給失衡問題。中國老齡科研中心數據顯示,89%的老年人存在健康信息需求,但能準確識別科學信息的不足40%。這種結構性矛盾折射出健康傳播生態的三大失衡:一是在傳播主體層面,專業醫療機構與商業機構的話語權博弈形成“權威缺位與偽科學泛濫”的傳播亂象;二是在內容生產層面,標準化健康知識供給與個性化健康管理需求之間存在“千篇一律與千人千面”的適配落差;三是在媒介渠道層面,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與老年人媒介素養提升緩慢導致“技術升級與群體掉隊”的數字鴻溝。
我國老年健康傳播呈現出需求多元化、傳播渠道與需求錯配、政策強力支持與市場監管不力等特點。老年人對健康服務的需求正從“生存型”逐漸向“品質型”轉變,適老化產品和服務存在同質化、技術含量低等問題;部分企業將健康傳播異化為營銷工具,引發信任危機;多地已開始試點“醫養結合”“智慧養老”項目,但市場規范性和監管力度仍需加強。
針對這些問題,通過精準傳播,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養,優化健康資源配置,推動相關產業健康發展,不少地方開展了一系列探索。比如,為提升信息傳播的系統性和權威性,廣東推行“粵省事”平臺用于養老保險認證,通過強化政府監管提升優質內容識別度,打破信息不對稱,消除信任危機,建立權威信息認證體系,構建科學化老年健康傳播生態,讓老年人更好共享數字信息發展成果。
為促進健康傳播認知向行為改變有效轉化,上海開展“智慧助老”項目,依托社區老年大學開設智能設備操作、健康云服務等課程,采用“理論+情景劇+實操”教學模式,培養子女或親屬成為家庭數字教練,為老年人提供一對一設備操作指導?,將健康App使用率從23%提升至61%,驗證了漸進式傳播策略的有效性,為科學化健康傳播呈現了可供參考的模范樣本。
為實現適老化設計的代償性創新,浙江打造的“浙里養”平臺,集成語音交互、子女協同、社區終端等復合功能,使老年用戶留存率提升40%,生動示范了代償性創新的壁壘突破。
精準傳播+生態協同
在老齡化與數字化交匯的銀發經濟風口下,要以政策創新破除制度壁壘,以技術創新重塑傳播形態,以模式創新激活市場動能,促進老年健康傳播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
隨著老齡化社會加速,適老化健康傳播成為提升老年群體生活質量的關鍵。在老齡化與數字化交匯的銀發經濟風口下,我們要以政策創新破除制度壁壘、以技術創新重塑傳播形態、以模式創新激活市場動能,構建起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社會有序、老人受益的傳播新生態,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心有所安”的美好愿景,促進老年健康傳播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
第一,打造適老化健康傳播。一是傳播內容的適老化。可開發“五感適配”內容,使用18號以上、高對比配色字體,增加方言版音頻,設計“一鍵問診”快捷入口,從語言風格上用心,使用直白明了、生動有趣的內容,盡量少用醫學術語、不用復雜長句;從內容選擇上精準推送,聚焦老年人普遍關心的常見健康問題,如慢性病的預防、治療、日常護理等,滿足老年人全方位的健康需求。
二是溝通渠道的適老化。可推出“三屏聯動”立體傳播網絡,電視端開辟健康專欄保持傳統優勢,手機端開發簡化操作流程的“關懷模式”,社區屏媒設置健康資訊角強化線下觸點,三屏協同讓老年人在多個渠道提高溝通觸達率。同時,加強社區宣傳,通過社區宣傳欄、舉辦健康講座、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將健康知識傳遞給老年人。
三是傳播人員的專業化。可培養專業的健康傳播者,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解答老年人的疑問,將專業的健康知識和信息傳播給老年人;鼓勵醫護人員參與健康傳播工作,運用專業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提供準確權威的健康建議;醫院可組建科普專家庫,常態化開展知識宣教,深度參與適老化健康傳播體系建設。
第二,技術賦能重塑老年健康傳播范式。隨著人工智能的加速發展,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臉識別等技術,各類智能適老化產品紛紛涌現,老年人享受高品質生活更為便捷。數字技術的深度介入重構了老年健康傳播范式,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從單向傳播到多維互動,其實質是“技術—人—場景”的深度耦合,在技術創新的同時更要堅守“科技向善”的倫理底線,最終實現從傳遞信息到提升生命質量的價值躍升。
比如,社區智慧養老平臺實時推送健康資訊、用藥提醒,并與智能穿戴設備聯動監測數據;基于大數據和AI算法,傳播內容根據老年人健康檔案、行為習慣進行個性化定制,結合家庭醫生視頻問診,形成動態干預,越來越多的融合方案出現在老年生活場景中,為智慧養老注入新的活力,這是技術賦能老年健康傳播數字革命的生動演繹。
一是建立精準傳播實施體系。從源頭整體布局,提升老年健康傳播的通達度。政府部門牽頭建立省級老年健康信息數據庫,細分大類與小類用戶群體;技術平臺開發智能內容工廠,自動生成方言版、圖文版、視頻版等多形態內容,運用傳播熱度圖譜技術,實現社區公告欄、家庭電視、智能手機等終端的精準觸達。整體構建“用戶畫像—內容生產—渠道匹配—效果反饋”的閉環系統,從而實現傳播路徑的便捷暢通和受眾群體的廣泛融入。
二是營造生態協同機制環境。多方有序參與,打造“政府主導—專業機構支撐—企業參與—社區落地”的四維生態,掃清最后一公里障礙,營造老年健康傳播的生態融合環境。政府建設基礎信息平臺和標準體系,三甲醫院提供權威內容,科技企業開發智能工具,社區組織建立“銀發傳播員”隊伍,多方合力共筑老年健康生態圈,為銀發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營造良好社會生態系統。
三是建立“公益+市場”雙軌運行機制。政府購買基礎性服務,增值服務引入市場機制,開發健康積分系統,老年人參與學習可兌換體檢服務;企業通過健康知識和健康產品推薦實現價值變現等舉措,形成良性循環,推動老年健康傳播和銀發經濟相向發展,為可持續發展之路注入持久動能。
原文鏈接://成都日報/6rxBGfpjIF9ZKEy
供稿| 胡大海
一審一校|胡大海
二審二校|毛雪花
三審三校|潘殊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