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楊博文,是2017級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今年畢業的他,手握n+優質offer ,受到大廠偏愛,他是如何做到的?
人物名片:楊博文,計算機與軟件工程學院2017級物聯網工程專業本科生。本科期間,獲優秀部長、優秀學生干部等獎項。曾獲藍橋杯個人賽四川省賽區三等獎、藍橋杯團隊賽全國三等獎、四川省計算機設計大賽三等獎、中國計算機大賽微信小程序開發賽西南賽區一等獎、易班開發者大賽全國三等獎等。作為團隊負責人參與2019年西華杯創新創業項目,項目順利結題;作為創新創業實驗室負責人帶領實驗室成員進行項目開發和技術研究學習。大三下期獲得多家頂級互聯網公司實習offer,現于騰訊集團微信事業群擔任前端開發工程師。
實驗室長“住” 因為熱愛所以拼
早在高中時期,楊博文就發現了自己對計算機的興趣。高中的他在課堂上學習了viscal basic語言等基礎知識,還自己動手摸索著做了一款單機數據管理軟件,雖然結果不盡如人意,卻讓他更加確認了對計算機的喜愛,因此他在志愿填報時選擇了計算機與軟件工程學院的物聯網工程技術專業。
大一下期,因為興趣驅使,在學長的建議下,他申請加入了學院的微力互動實驗室。學院有微力互動實驗室、追夢人實驗室、網絡空間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楊博文加入的微力互動實驗室,就是大家熟知的西瓜課表的“誕生地”。“實驗室提供了一個科研平臺,讓我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完成科研任務的同時能學到前輩們的經驗,讓我的目標更加清晰。”那時的楊博文在實驗室里結識了剛拿到騰訊offer的楊念學長,這在他心中燃起了憧憬。
大二時,楊博文成為了實驗室的負責人之一,同時身兼班長、學生會干部的他常常為各種工作、比賽、項目忙得不可開交。白天時間不夠,就向夜晚借點時間,在實驗室熬夜、通宵成了常態。在準備項目最忙的時候,他甚至將洗漱用品都帶到了實驗室,用他的話來說,幾乎“住”在了實驗室。
或技術學習、或研究項目、比賽籌備,團隊成員們鉆研于熱愛,經常忘記了時間。“加入實驗室的同學幾乎都對計算機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家愿意為了熱愛犧牲自己的娛樂休閑時間。有時不知不覺忙到了深夜,大家就躺在實驗室的小沙發上睡著了,最多的時候那張小沙發同時躺過五個人。”楊博文笑著說。人生必有癡,而后有成,如今實驗室里那群追逐熱愛的成員們,也有不少人收到了騰訊、阿里、抖音、京東等知名企業的offer。
談到在實驗室的收獲,楊博文認為是實驗室讓他提前接觸到大量的實戰機會,這為他后來的簡歷豐富了色澤。
大二時,汽車與交通學院的老師找到楊博文所在的創新實驗室,想研發一款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場景數據的程序,他與另外兩位實驗室成員共同承擔了該項目的開發,他主要負責前端方面的工作。楊博文說:“這樣的項目對于我一個本科生來說難度很大,業界并無先例可參考,加之學科壁壘,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他先在程序員交流社區github里花了一周時間學習其他的開源項目,并仔細梳理構造,依葫蘆畫瓢學習參考。“因為沒有可以模仿的參考對象,所以每周和老師溝通時對項目的更改都很大。”前前后后修改了多次底層設計,項目才終于初步成型。到了設計后期,他發現服務器性能達不到需求導致系統卡頓,于是又自己找了多個案例學習優化系統,最終成功交付了項目。
如今,該項目的成果網站已上線運行了兩年,供汽車交通方向的學者們研究使用。回想這次跨學科合作的經歷,楊博文感觸良多,這是他第一次接觸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既提升了理論水平又增加了實戰經歷。
從大一到大四,他從初加入實驗室時的懵懂到后來作為負責人帶隊比賽,實驗室見證了他的成長。憑借著豐富優質的實踐經歷,大三暑期校招時,楊博文收獲了騰訊、阿里、滴滴等多家互聯網大廠的offer,現已在騰訊擔任前端開發工程師。
比賽拿獎 為夢鋪路
在楊博文看來,比賽也是成就他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回憶了兩次印象最深刻的比賽——“黑客馬拉松”以及“藍橋杯”。
大二上期,他參加了學校和以色列方共同組織的“黑客馬拉松比賽”,這也是他首次參加的專業比賽。所謂“黑客馬拉松”就是在24小時內針對特定題目,進行編程,形成一個完整作品,并將成果進行路演。楊博文拉上實驗室的三位伙伴,再加上一位以色列的同學一起組隊參賽。
由于經驗不足,他們在比賽過程中屢屢碰壁,直到比賽當晚的凌晨12點,他們的項目也沒有實質性進展,此時距離比賽結束還剩12個小時。作為團隊負責人,楊博文決定先讓團隊的同學稍作休息,而他則單獨負責邏輯的整理和框架的開發,但隊員們紛紛表示一起堅持,于是,小隊成員們在楊博文的帶領分工下繼續投入比賽。
比賽的24小時里所有隊員都沒有休息,一直到作品呈現后大家才放心地回到寢室睡上一覺。經過短暫倉促的開發,楊博文參與的第一次專業性比賽落下帷幕,他坦言雖然比賽成績不甚理想,但借此機會他了解到極限編程概念,這也是他第一次在一個極端的時間內完成一次編程,是一次印象深刻的挑戰。
另一場比賽,就是楊博文帶病參加的算法類“藍橋杯”比賽。那天的他得了重感冒,加之事情繁多,原本已打算放棄這次比賽,但他轉念一想,這也是一次可以積累比賽經驗的好機會,便還是選擇了堅持。比賽全程4個小時,他說:“賽場內非常安靜,因為大家都對著計算機在操作,只能聽到我的咳嗽聲。”最終,帶病堅持的他拿到了省三等獎。楊博文在一次次的比賽答辯中提升了表達溝通能力,這對他后續參與企業面試起到了重要幫助。
參與了多次比賽,楊博文總結出一些經驗:計算機類本科階段的比賽,除了ACM這類算法比賽外,其他比賽非常看重idea的創新性、適用性以及如何形成項目完整的閉環,其次才是技術呈現。此類比賽和實踐項目對綜合性能力要求很高,要硬、軟實力兼備。首先硬實力即專業能力要過關,技術是門檻,而表達能力、談判技巧的軟實力是關鍵,如何準確表達想法在答辯路演中十分重要,如果不能讓專家與業界人員理解項目的想法,即使內容再好也只是一種孤芳自賞。
從簡歷被拒到大廠上岸 學長有經驗
作為一個被大廠偏愛、offer拿到手軟的“選手”,楊博文認為專業能力與學習能力至關重要,“企業看重的是你的能力是否能為其創造價值,你的學習能力是否能跟進后續的工作。”
他分享了自己的經驗:“盡早確定研究和發展方向,多從招聘網站上了解這個方向對具體能力的要求,欠缺什么就針對性地學。多關注行業的頂尖社區,比如IT行業就有‘掘金’‘思否’,里面有很多領域前沿內容的分享,根據這些信息梳理自己的學習路徑,完善自己的學習網絡,一定要學得透徹深入,切忌浮于表面急功近利。還要提前做好實踐經歷儲備,這樣既能讓面試官快速了解你的實踐能力,也能從面試官的反饋中學習到經驗。”面試準備方面,楊博文建議學弟學妹們多多關注就業網站,網站上有大量網友分享的面試經驗、真題,多看多學,打破信息差。
楊博文的求職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他直言自己“踩了許多坑”。大二時,為了在簡歷上有一筆不錯的實習經歷,他投遞了近百家公司的簡歷,但大多都石沉海底,僅僅收到了兩三家公司的回復,但他沒有氣餒,而是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改進簡歷,總結面試技巧。“敢于嘗試,不要怕失敗。”楊博文說。最終,憑借著優秀的面試發揮,和項目比賽獎項的加持,他在大三暑期的秋季校園招聘會上拿到了不少優質企業的offer,且offer評級都較高。
學不可以已,即使如今已如愿以償進入了夢想的企業工作,楊博文也仍然保持著不斷學習的習慣。他說“即使找到了滿意的工作也要不斷學習,身邊總有比你更優秀的人還在不斷學習。要自我驅動,而不是被動。”
為了更好地與團隊合作溝通,從事前端工作的他也在學習后端等其他領域知識、關注前沿的行業動態并加以實踐。他每做完一個項目,還會用STAR法則將心得與“踩坑”的體會復盤總結,并整理成文檔記錄下來。“不要滿足于完成,完成后還要多思考為什么要開發?對用戶體驗有提升嗎?還有其他的實現方式嗎?能不能更好?”他說。
先有興趣,而后廣博,廣博而后深邃,深邃而后學有所用。回首過往四年點滴,楊博文始終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決定了你是否能在這個領域走得長遠。不妨天馬行空一些,多去嘗試,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領域,也能給自己多創造一個機會。”如今,這個逐夢前行的IT少年還將繼續保持熱愛,奔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