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時間:2023年3月14日14:00-15:20
報告地點:郫都校區3B-101
講座安排
序號 | 時間 | 講座題目 | 主講人 |
1 | 14:00-14:20 | 震后泥石流災害的成因、特點與啟示 | 李寧 |
2 | 14:20-14:40 | 地震及震前預警技術理論 | 羅澤彬 |
3 | 14:40-15:00 | 地震災害預防及應急救援 | 吳海寬 |
4 | 15:00-15:20 | 吉爾木隧道白云巖巖溶砂化形成機理及影響機制研究 | 張毅博 |
主題1:震后泥石流災害的成因、特點與啟示
時間:2023年3月14日14:00-14:20
主講人簡介:
李寧,成都理工大學工學博士,西華大學講師,南充市、宜賓市應急管理專家,四川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辦技術組成員,《四川電力技術》等期刊審稿專家。主要從事地質災害致災機理、遙感與GIS、風險評價與管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技術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和參與的科研課題6項,其中國家級課題4項,省級課題1項;參與和主持的橫向項目10余項;發明專利3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錄8篇,CSCD收錄8篇;參與出版專著一部。
報告內容簡介:
泥石流作為山區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其爆發突然、歷時短、破壞力強,危害涉及多個領域,而地震極大地改變了震區泥石流的特征,不僅增強了泥石流的活動性,同時也使得震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要面臨泥石流的威脅。眾多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震后地質災害的活躍期為10-15年,其后地質災害將遵循活躍期-平靜期交替、活躍期逐漸縮短、平靜期逐漸延長的方式呈現總體向震前水平恢復的趨勢,直至斜坡穩定。
震后大量的地質災害事件,例如,2019年6月21日發生于九寨溝的泥石流事件,8月20日發生于汶川縣的山洪泥石流災害均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前人對震后地質災害活動性和發展趨勢的預測。為此,本次報告將以震后多次泥石流事件為研究對象,從物源演化、泥石流運動過程、致災機制等角度,具體探討為什么在震后泥石流的成因、演化過程、泥沙侵蝕運移過程及致災特征等,以期為地質災害理論研究及工程防治提供科學參考。
主題2::地震及震前預警技術理論
時間:2023年3月14日14:20-14:40
主講人簡介:
羅澤彬,中國科學院大學理學博士,西華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博士期間主要從事金屬穩定同位素(Ca)基礎理論研究,畢業后致力于將Ca同位素應用于稀土找礦理論和地震預警。主持和參與的科研課題3項,其中國家級課題2項。在國內外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篇,其中SCI 5篇。參加國內學術會議10余次。
報告內容簡介:
地震在孕育過程中,通常會有能量積蓄的過程,蓄力過程中會釋放某些元素或同位素的地球化學異常信號,我們稱為地球化學前兆異常。地震地球化學的主要工作就是找出并準確識別這些前兆異常,研究異常產生的機制,并對其進行長期的檢測和分析,對地震預警提供有效的依據。
溫泉是地球內部揮發組分進入大氣的主要渠道。作為重要的內部信息載體,溫泉是研究地震、火山等內生地質作用的重要窗口之一。溫泉氣體對地震活動敏感,在震前或震后都會出現明顯的異常。地震在孕育或發震過程中某些深部的信號通過斷裂或者裂隙由溫泉帶到地表,呈現出異常的信號。因此,對溫泉氣體長期的監控,可以對地震做出及時的預警。
主題3:地震災害預防及應急救援
時間:2023年3月14日14:40-15:00
主講人簡介:
吳海寬,四川大學工學博士,西華大學講師,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ACI Materials Journal等期刊審稿專家。主要從事風險評價與管控、應急處置技術、安全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西華大學人才項目1項;參與橫向項目10余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錄10余篇。
報告內容簡介:
據統計全球發生破壞性地震共計2600余次,其中,震級大于7級的強地震多達1200多次,而我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破壞性地震頻發,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大量人口和財產涌入城市中,對我國地震防御和應急救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了解地震基本概念,認識地震應急救援的重要性,不斷增強救援意識,提高應急救援能力,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
為此,本次報告在了解地震和地震災害的基本概念后,重點介紹了地震災害的預防及應急救援。相信通過以上內容的講解會讓應急技術與管理類專業學生清晰地認識地震和地震災害,理解應急救援的重要性,為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應急管理人才提供幫助。
主題4:吉爾木隧道白云巖巖溶砂化形成機理及影響機制研究
時間:2023年3月14日15:00-15:20
主講人簡介:
張毅博,工學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環境巖土工程、災害防治技術及應急管理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四川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等縱向科研項目5項,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青年科學基金)、四川省科技廳項目等縱向科研項目5項,橫向科研項目7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報告內容簡介:
成昆鐵路新線是在既有成昆鐵路基礎上新建或增建二線的鐵路線,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施工期間稱為成昆鐵路擴能改造工程。2017年9月,吉爾木隧道2號橫洞發生突水突砂,施工單位立即采取了緊急處理措施。洞口場坪穩定性差,在水沖刷的作用下,易產生溜坍,同時洞口下方為既有線隧道(隧道所處地層巖體破碎),隧道外側覆蓋層薄,大量的突水突砂可能對既有線隧道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開展對吉爾木隧道白云巖巖溶砂化形成機理及影響機制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采用野外勘察、樣本檢測與數值模擬等系統的分析方法,對吉爾木隧道工程地質條件及隧道內掌子面進行精細調查測量,獲得結構面的幾何和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查明巖溶砂化發育的基本特征,進而全面系統地分析研究白云巖巖溶砂化形成機理,最后通過數值模擬對吉爾木隧道不同工況下圍巖穩定性進行模擬分析評價。研究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的基礎理論與經濟意義,還可直接指導工程設計與施工,為工程隧道圍巖穩定性的評價提供科學的地質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