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第六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決賽中,人文學院青年教師胡曉帆獲得文科組一等獎。胡曉帆的成績不僅源于她對課堂教學效果的不懈追求,還有她對同學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指導。
胡曉帆,對外漢語教師,主要負責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的建設和講授。她所講授的第一門專業必修課設置在大二上期,但對大多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同學而言,他們通常在剛入學時就認識了這位“福老師”,原因是——這位老師開!直!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開直播的“福老師”
網絡分享,循循善誘
胡曉帆給自己的微信起名“福老師”,這個名字來源于做線上分享時同學們取的昵稱。“一開始只有一部分同學這樣叫我,慢慢地大家都這樣叫我,我也就欣然接受了。”胡曉帆說。比起“福老師”這個昵稱,胡曉帆更看重的是給同學們做線上分享的過程以及他們的收獲,她希望成為一位能為學生帶來幸福感的老師。
2017級新生入學不久,胡曉帆就邀請了四位高年級同學給新生們做線上分享。通過網絡直播間的形式,四位高年級同學分別從“如何學好英語”“如何平衡學業與興趣”“如何通過閱讀拓展視野”及“如何管理好大學生活”四個方面結合具體事例談了自己的感悟。這次分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幾位學長學姐的分享非常實用,當時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英語的確對我們未來發展太重要了,所以我一定要把英語學好。”2017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崔悅說道。
在胡曉帆看來,線上分享可以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補充,幫助他們更快適應大學生活的節奏。胡曉帆說:“讓學生來做線上分享的優勢有兩點:一是方式比較靈活,能超越時空的限制,而且利用線上直播APP,分享的內容可以多次回顧;二是學長學姐的分享會讓新生覺得更‘接地氣’,也更樂于接受。”
其實,胡曉帆組織的線上分享最早是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大三的同學們進行的。通常到了大三,同學們普遍會遇到就業或考研的選擇,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的做出適合自己的判斷,胡曉帆就想到利用線上分享這種方式,邀請往屆學長學姐來為同學們答疑解惑。
“在讀本科的時候,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困惑,因為我們的專業比較新,可供參考的經驗不多。當時就特別希望有前輩能提供工作或考研方面的指導,”胡曉帆說,“但那時技術條件還不成熟,無法在集中的時間,把不同的地點、不同發展走向的同學集中到一處,且分享的內容也無法長期保存、反復利用,那時沒有這樣的平臺。”
來到西華工作后,利用新技術,為同學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專業分享就成了胡曉帆積極推動的一件事。幾年下來,胡曉帆組織的線上分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受眾,不僅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同學,許多其它專業的同學也從這些分享中受益匪淺。“這樣可以形成良性循環,觀看分享的同學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或深造或就業,在若干年后他們又可以以前輩的身份成為分享嘉賓,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學弟學妹們聽。這可能比老師的介紹更有真實感和影響力。”胡曉帆談到。
重視實踐,強化技能
胡曉帆負責了一部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建設工作。在她看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對外漢語教學法的一般理論,還要通過教學實踐獲得教學經驗,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
在主講的《對外漢語教學法》《對外漢語要素教學》等課程中,胡曉帆著重鍛煉同學們的實踐能力,要求同學們不僅懂理論,還要會實踐。每學期開學,胡曉帆會組織同學們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課型、集體備課、撰寫教案、制作課件,并在每學期的最后幾周上臺試講。雖然內容很多,但同學們的收獲是豐富的。2015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陳燕說:“之前我去面試漢語老師,就被要求上臺講課。有了之前的經驗,我上臺時胸有成竹,發揮穩定,這些都歸功于胡老師平常課堂上對我們的要求和鍛煉。”
不僅如此,胡曉帆也積極推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同學“走出去”,進入真正的對外漢語課堂。數年來,胡曉帆基本每年都要承擔一部分面向國際教育學院留學生的漢語課,于是,她利用這個機會挑選了一批同學擔任自己的助教,在課堂上實景觀摩并承擔一部分語言活動,同時也會安排一些學生擔任課后一對一輔導老師,使他們能真正學以致用。
校內的機會有限,胡曉帆就積極收集校外相關資訊。她說:“從臺下到講臺的距離很近,但如果缺乏實踐歷練,你與成為一名真正的教師間就隔著一條鴻溝。”在得知本地有大學招聘漢語主講教師后,胡曉帆迅速把消息轉發到幾個專業QQ群里,鼓勵同學們積極嘗試,并親自指導了所有人的面試備考。最終,有5名同學成功通過面試,成為該大學的漢語老師。當一學期的教學任務結束后,2015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舒鈺涵說道:“這次教學經歷對我的提高是全方位的,要特別感謝帆姐為我們提供這樣的機會。”
說起自己的學生,胡曉帆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她說:“記得我2016年生日那天,當下課鈴響起的時候,13級漢教的同學們集體為我唱了一支生日歌。那一刻,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這是我十分難忘的回憶。”
充分準備,教學相長
2014年,胡曉帆就參加過第四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那次比賽,胡曉帆進入了決賽,但由于經驗不足,成績并不十分理想。再次參賽,胡曉帆變得更加沉穩,對課堂的把握也更加自如。在胡曉帆看來,上課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充分的課程設計,有取舍、分主次。針對講課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胡曉帆還做了多種預案。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準備講課比賽的過程中,熬夜改課件對胡曉帆來說是家常便飯。所以,當比賽結果公布后,幾位對講課比賽一直關注的同學并沒有表現出太多驚喜,舒鈺涵說:“講課比賽結束了,這樣帆姐就不用熬夜了,可以好好休息一陣子。”
事實上,胡曉帆對講課比賽的把握不光因為提前做好準備,更多還是在平常教學中的不斷積累。胡曉帆的課堂是開放式的課堂,她不喜歡將自己的課堂變成一個“講經場”,她希望每位同學都參與進來。胡曉帆認為:“課堂教學不僅要有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給學生進行能力架構。”在《跨文化交際》這門選修課中,她提前讓同學們在課后觀看電影《刮痧》,并根據跨文化交際理論思考其中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到了課堂上,再由同學們上臺陳述自己的觀點,最后由胡曉帆對觀點進行分析、點評。這樣,不僅鍛煉了同學們講臺上的表達能力,也發揮了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對相關理論進行深入思考。
胡曉帆特別強調“教學相長”的作用。她說:“隨著社會的進步,獲取信息渠道的不斷完善,老師不再是信息的唯一占有者,現在學生已經可以自主地去獲得各種信息,每個人都可以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如果不想被學生‘拉下神壇’,就要求老師時刻以一種學習的心態去教學,在把信息分享給學生的同時,也從學生那獲取反饋和靈感。”
孟子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對胡曉帆而言,能參與、幫助、見證同學們的成長,是非常幸福的,作為教師,她始終認為這種幸福感遠大于成就感。也希望,這種幸福能一直陪伴著她。